️研究概述
二维(2D)材料被认为是未来电子设备的理想候选材料。然而,能够与2D半导体集成的高介电常数(κ)材料仍然很少。
2025年1月23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刘伟研究员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nonlayered high-κ Mn3O4 single-crystal thin films for 2D electronics》的研究论文。
在本文中,作者报道了一种水合物辅助减薄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用于生长氧化锰(Mn3O4)单晶纳米片,该技术通过最小化基底晶格失配和控制生长动力学的策略来实现。
该材料的介电常数(κ)高达135,等效氧化物厚度(EOT)低至0.8 nm,击穿场强(Ebd)超过10 MV/cm。
通过机械堆叠方法,作者将MoS2场效应晶体管(FET)与Mn3O4薄膜集成在低电压(<1 V)下运行,实现了接近108的Ion/Ioff比和低至84 mV/dec的亚阈值摆幅(SS)。
MoS2 FET表现出几乎为零的磁滞(<2 mV/MV cm-1) 和较低的漏极感应势垒降低 (~20 mV/V)。
该工作进一步拓展了2D高介电常数材料家族,为非层状材料单晶薄膜的外延生长提供了可行的探索。
️图文解读
展开全文️图1:超薄Mn3O4单晶纳米片的结构与表征
️图2:基于Mn3O4的MoS2场效应晶体管性能
️图3:Mn3O4封装对MoS2 FET性能的影响
️总结展望
作者报道了一种通过水合物辅助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制备的非层状高介电常数(κ)Mn3O4单晶薄膜,并将其与2D半导体材料(如MoS2)集成,用于高性能2D电子器件的研究。
这种材料的优异性能使其成为2D场效应晶体管(FET)的理想栅极介质,实现了低电压操作、高达108的开关电流比以及低漏极感应势垒降低(DIBL)。
该研究不仅扩展了2D高κ介电材料家族,还为非层状单晶薄膜的外延生长提供了新的方法。
这种高性能的Mn3O4介电材料有望推动2D电子器件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高性能、低功耗的纳米电子器件领域,如下一代集成电路、柔性电子设备和高性能传感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文献信息
Yuan, J., Jian, C., Shang, Z. et al.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nonlayered high-κ Mn3O4 single-crystal thin films for 2D electronics. Nat. Commun.,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3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