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下奋勇攻关 他为高分精准探测炼就“火眼金睛”

fjmyhfvclm2025-01-29  16

️编者按: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矢志爱国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红网时刻新闻在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遴选了一批有担当、有作为、在科技攻关中勇向前的科研人,讲述科技湘军的创新故事。逐梦者,正青春。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苏昕 长沙报道

太空中一颗颗卫星包围着地球,织成了一张覆盖全球信息的“天网”,小到每家每户,精到山丘、荒野,然而,过去的遥感成像手段受制于单位时间内空间与光谱信息的采样极限,难以获取高空间分辨率的高光谱图像。

简单来说,想看清物体的空间大小和形状,就难以看清物体具体的材质;想看清材质,就会牺牲空间的清晰度。

对此,湖南大学副校长李树涛教授主持完成的“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成像与识别理论方法研究”项目,解决了高分辨率高光谱图像获取与精准高效识别的技术难题,荣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新年伊始,岳麓山笼罩在星城的冬日暖阳里,湖南大学迎来了不少游客,李树涛不禁忆起他最初来到校园时的模样。

1998年,我国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研究还没有起步。当时在湖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李树涛,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李树涛敏锐地察觉到,多源图像融合理论方法在遥感对地观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有效满足国防安全、环境监测、农业管理等领域的需求。

回国后,从实验室开展仿真实验再到卫星上进行试验验证,李树涛与团队经过上百次反复的尝试和试验,终于发现了时间—空间—光谱的耦合成像机理。“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成像模式,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的获取,能够做到精准、高效的探测。”

“火眼金睛”是如何炼成的?李树涛进一步解释,“一般看到的是红绿蓝三个颜色,而高光谱图像包含几十甚至数百个光谱波段,通过信息的这几百个特征对应分析到具体材质。”

这项高光谱成像与识别技术,实现了“从静到动”的成像跨越,在农业方面有着广泛用途,比如水环境的监测。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物产极为丰富。随着河湖流淌,记者看到大屏幕上的数据与颜色逐渐变化。这便是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监测水体微量元素的含量等,从而判断水质是否被污染,并发现污染源头。

具体来说,团队研发的多模融合高分辨高光谱视频成像与图像智能识别系统,在海洋灾害监测领域,在对溢油类型、油膜厚度及赤潮生物量的识别反演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识别时间从分钟级提升至秒级,精度从72.3%提升至95.8%。

此外,该技术在医学领域也有用武之地。随着 “以假乱真”的冒牌药品层出不穷,普通老百姓购药治病带来困扰。而利用此成像技术,能够清楚有效地辨别药品成分、检测真假。

“如今做科研,需要既懂技术又懂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从教以来,李树涛培养了100多名研究生,不少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他常常告诉学生,不仅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能将掌握的技能与国家和企业实际需要紧密结合。

在李树涛看来,推动科学研究的前沿突破和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不仅需要个人努力,更离不开广泛、深入的协同攻关。

数十年磨一剑,其成果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成功应用,解决了城市、山地等复杂场景的空谱高分成像和目标精准高效识别难题,“面向国家战略重大需求,未来我们的科技成果将在更多领域、更多行业推广运用。”李树涛充满信心。

️个人名片:李树涛,1972年生,辽宁凌海人。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机器人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长期从事智能融合感知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hongxiuz.cn/tech/1454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