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27日召开的马士基“双子星”媒体沟通会上,《航运交易公报》获悉:6月起,所有相关船舶将全面切换到“双子星”网络。
此次媒体沟通会上,由A.P. 穆勒–马士基海运首席产品官Johan Sigsgaard和APM Terminals 枢纽港负责人Lars Mikael Jensen介绍“双子星”网络并回答记者提问。
“双子星”网络实现时间表
1.船舶将在原有的海运服务网络中完成其航程,然后才会进入“双子星”网络。也就是说,2月1日前从亚洲出发的船仍处在2M联盟中,完成整个航程后才会进入“双子星”网络。
2.从2025年6月开始,所有相关船舶将完全切换到“双子星”网络。双子星联盟的目标是在6月实现90%以上的准班率目标。
两三年内不必新增运力
另外,“双子星”网络“使得我们即便在未来两三年内不新增运力也仍能与市场同步增长。”
这是因为“双子星”网络解决了班轮运输的几大挑战:
一是准班率是行业的一大痛点。简而言之,受红海局势等影响,有大约一半的船只不能按时抵达;
二是港口拥堵影响准班率,也会产生连锁反应。每次延误意味着船舶将错过下一个泊位窗口。如果一个港口有延误,那么在下一个港口就有更大的可能性会继续延误;
三是从码头的角度来看,如果船只没有按计划到达,集装箱将难以按计划转运。码头上可能会堆积很多货物,造成拥堵、降低效率。
据悉,“双子星”网络由29条干线以及30条灵活的穿梭快线组成。马士基和赫伯罗特将共计投入340艘船舶、约370万标准箱的运力参与运营。
“双子星”网络拥有区隔化优势:
一是停靠港口次数更少。更少的停靠次数降低延误的风险;
二是穿梭快线使用较大的船,具有与干线船相同的优先级、相同的流程和同样严格的操作规程。它们是干线的延伸,服务于特定区域/市场;
三是枢纽港地理位置优越,像珍珠一样串联在从亚洲到欧洲的主要路径上。枢纽港优越的位置、穿梭快线和主线船的同等待遇以及正确的靠泊顺序使转运操作更为高效。
在码头方面,APM Terminals 投资扩充了码头的吞吐能力。“双子星”网络将枢纽港视为海运网络的一部分并进行整合。多年来,APM Terminals 与马士基的海运部门合作,将船舶通过效率提高了近一倍。为了支持“双子星”网络,马士基创建了一个系统,使港口能够看到海运的货量,海运部门也能看到枢纽港的容量。双方还进行了测试,确保(海运和港口)的连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