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苦难,才营造了我们如今的优渥环境。在这苦难的背后,绕不开的是中华儿女为祖国抛头颅撒热血的赤胆忠心。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一批批有志之士毅然决然投身国家建设事业,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以浓烈的爱国情怀,克服种种困难,带领中国奋然崛起。
作为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钱学森就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毅然回到当时贫穷落后的祖国。归国时钱学森曾收到过一封神秘电报,直到五十年后,发报人的身份才被人知晓。
求学之路
钱学森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钱均夫是教育学家和文史专家,母亲章兰娟出身于杭州的商贾之家。良好的家风,让钱学森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为钱学森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钱学森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学院,打算以身践行孙中山实业救国的号召,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校期间,钱学森勤奋刻苦,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还曾获得斐陶斐学会荣誉会员证书。毕业后,品学兼优的钱学森直接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生,赴美进修,正式踏上海外求学的征途。
钱学森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天资聪颖的他很快获得了硕士学位,不过这并没有让他就此停下脚步,而是来到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继续深造。
在老师冯·卡门的培养下,钱学森进步神速,独立完成了《关于薄壳体稳定性的研究》,这让他在航空技术工程理论界声名鹊起。
后来钱学森留在了加州理工学院任教,这一时期,他在近代力学和喷气推进的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成为当时非常有名望的科学家。这让他很快升到了副教授的位置。
不过因为他的老师冯·卡门的一些原因,钱学森选择离开加州理工学院,就任麻省理工任副教授。
被困美国
钱学森心系祖国,在美学习期间仍关注国内局势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他迫切想要回到祖国,投身建设浪潮,为国家添砖加瓦。他买好了回国的船票,以回国探亲为由,动身回国。
但这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临行前钱学森被美国非法扣留,送到移民局看守所关押了半个月,最终在他所在学院师生和恩师卡门的共同努力下才被保释出来。
据钱学森的妻子蒋英回忆说,在关押期间,每隔十分钟就会有士兵推开沉重的大铁门,发出刺耳的响声,就是为了查看钱学森是否逃跑。
在这种惨无人道的折磨下,钱学森饱受着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十五天时间瘦了十五公斤,出来后甚至患了失声症。
被保释后的钱学森也没有获得自由,美国政府对他的监视仍在继续。FBI官员时刻在门口监视,信件和电话也都要接受检查,每隔一个月还要到移民局报到。
五年时间内,在美方的严密监控下,钱学森不能继续从前的研究,但这并没有让钱学森停下脚步,学术研究并没有间断,1954年钱学森在美国发表了《工程控制论》一书,造成了极大反响。
获得营救,顺利归国
钱学森在看报纸时偶然间注意到了一个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熟悉身影,那就是父亲的好友陈叔通,钱学森回国的心思渐渐活络了起来。他连忙让蒋英帮忙写了一封给陈叔通的信。
信里连带着一份手掌大小的《纽约时报》简报,夹在蒋英写给四妹的家书中。钱学森和蒋英借口逛商场,由钱学森吸引特务人员的注意,蒋英趁其不备快速将信件投进商场内设置的邮筒中。
计划进展得非常顺利,蒋英的四妹看到了这封信,就立刻把这封信邮寄回国,邮寄到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手中。
后来多次辗转,这封信被党中央悉知,党中央对钱学森的事保持高度重视。派外交官和美方多次谈判,最终以释放朝鲜战争中被俘的多名美军飞行员为代价,才成功把钱学森及一些在美学者交换回国。
被监禁了五年之久的钱学森终于可以重回祖国的怀抱,在他准备回国之际,收到了一份父亲发来的电报,提醒他中途不要下船。
钱学森后来在回忆时说,船在经过港口时,他不能像他同学们一样去岸上看看,因为这个船就是美国人的保护范围,一旦离开美国人就不再为他的生命负责,所以再难受也只能在船上憋着”。
轮船在海上航行了20多天后,钱学森一家终于抵达了中国。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心中一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建设祖国
回国后的钱学森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路程,他曾向父亲询问那封电报,可是父亲却并不知有这件事,这让钱学森心中升起疑云,但是却并没有深究。
对于钱学森来说,为国家排忧解难就是他最大的幸福。毛主席曾对钱学森说:“美国的金布尔说你可以抵得上5个师,但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你可远胜5个师”!国家重视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民。
钱学森带领众多科技人员不断努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成功试验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壮大了国防实力。正是这些科技人员的辛苦付出,让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
归国五十年后,钱学森偶然谈及那封神秘的电报,这才知道,那封电报是外交部发出来的,当时国际形势严峻,祖国担心他的安危,就以他父亲的名义发了一封电报,借以提醒。
2009年10月31日,时年98岁的钱学森在北京逝世,这位科学界的泰斗一生科学为重,名利为轻,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
“一星兼两弹,建国谱天书。”钱学森披荆斩棘为国防事业打下牢固基础,他是中国科学界的奠基人,终生献身科学,服务人民。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无论是才华横溢的学者、心灵手巧的工匠还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爱国都是国民身上的一份责任,为国为民,当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