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AI)领域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随着OpenAI、NVIDIA等国际巨头在技术和算力上的不断迭代升级,通用大模型的天花板被持续打开。而在国内,“百模大战”也逐渐进入尾声,涌现出了一批如字节、阿里等互联网大厂,以及Kimi、DeepSeek等独具特色的新锐势力。面对这一竞争激烈的赛道,科技企业应如何参与并提升战略目标达成的确定性?1月25日,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给出了他的答案。
刘庆峰指出,通用大模型底座的天花板在未来几年仍具备足够高的提升空间,而应用场景的落地已进入红利兑现期。他强调,头部科技企业应聚焦自主可控的底座能力和重点应用赛道,以长期主义精神保持战略定力,致力于成为全栈自主可控的大模型国家队。
回顾2024年,算力少、需求多成为不少AI大模型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刘庆峰认为,在大模型投入越来越大、市场盈利艰难的背景下,通用大模型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依赖于三个方面:一是通用底座大模型能力强,能够在科研、生产、工作等场景上表现出优异性能;二是基于全国产化算力平台的全民开放大模型;三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助力企业更好地落地和应用大模型。
在科大讯飞的发展过程中,刘庆峰特别提到了“双轮”驱动战略。第一个“轮子”是坚定不移地做自主可控的通用大模型底座。科大讯飞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发和创新,力求在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确保大模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第二个“轮子”则是以GBC联动的方式推动大模型应用落地。通过政府(G)、企业(B)和消费者(C)三者的紧密合作,科大讯飞成功地将大模型应用到了教育、医疗、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
面对国内大模型厂家在不同领域的分野现象,刘庆峰强调,科技企业需要以长期主义精神保持战略定力,聚焦自主可控的底座能力和重点应用赛道。他特别提到,要面向民生刚需和国家战略需求,赋能科研与生产。同时,他也提出了新的一年需要打赢的五场“必赢之战”:全栈自主可控的大模型底座能力、持续探索国产算力大模型无人区、加强C端市场、做深B端市场、选择并深耕G端市场。
在刘庆峰看来,价值第一、产品为王是科技企业成功的关键。他强调,只有选对客户和选对业务,产品才有可能跨越鸿沟,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落地。此外,他还提出了构建高质量数据飞轮的策略,利用自主可控的技术能力和行业合作优势,推动各业务领域的优先布局和超前发展。
展望未来,刘庆峰对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大潮已经到来,中国需要自主可控的大模型也已成为共识。他预测,本轮通用人工智能的典型特点将是大平台与英雄主义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企业将经历磨练意志、锻炼眼界和考验战略聚焦能力的挑战,但最终将会英雄辈出。
刘庆峰的发言不仅为科技企业参与AI大模型竞争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也为中国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注入了信心和动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AI大模型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