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进展 | SAME快报

fjmyhfvclm2025-01-19  26

“SAME快报”栏目全新启航!

本栏目聚焦空间(S)、大气(A)、海洋(M)和环境(E)领域与光学交叉的前沿动态,为科研人提供优质资讯平台。SAME快报将与《光学学报》和深度联动,助力学科间交叉融合,为科技安全与健康未来注入新动能。SAME “大同”,陪伴您在科研路上高效前行。

欢迎大家通过 ️邮箱zhuenxu@clp.ac.cn️微信️zex_zhu,申请进入“SAME进展交流群”。

这是第15期“SAME快报”,欢迎持续关注~

️摘要/ ABSTRACT

  • 武汉大学:关于全球河流泥沙浓度和通量遥感研究成果

  • 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分析:空间、大气、海洋与环境光学领域的研究方向与挑战

  • 厦门大学:小卫星HiSea-II监测沿海和内陆水域水生生态系统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稳定场大气顶层模型,让卫星辐射定标更精准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基于多尺度分辨率融合的岛礁浅海水深反演

  • 《光学学报》“‘风云卫星’光学技术与应用”专题出版

  • 2025中国航天宇航发射“开门红”!长三乙成功发射实践二十五号

  • 我国首次实现星地激光100 Gbps超高速高分辨遥感影像传输

  • 武汉大学:珞珈四号夜光遥感成果支撑联合国援助行动

  • 商业气象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我国气象业务系统,协同风云卫星有效支持气象预报预测

️科研成果

️关于全球河流泥沙浓度和通量遥感研究成果

河流是地球表层系统的关键功能单元,河流输沙是陆海物质交换以及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路径。河流悬浮泥沙浓度及入海通量变化对河口三角洲系统的长期可持续性有深远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然而,受观测手段的局限,至今尚缺乏全球尺度下完整的河流输沙及入海通量的定量评估。

️武汉大学田礼乔教授课题组联合 ️南方科技大学冯炼教授将Landsat-4/5/7卫星长时序(1985~2025年)遥感观测数据与大量地面实测数据结合,建立了稳健的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反演模型,并生成了近40年全球河流悬浮泥沙浓度长时序数据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Sustainability。

️论文链接:

️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分析:空间、大气、海洋与环境光学领域的研究方向与挑战

通过与多学科的技术融合,空间、大气、海洋与环境光学技术在近年来极大程度推动了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的发展;但此领域涵盖技术范围极广,很多申请者在撰写申请书时常常会面临选题不当、创新点不足及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唐华副处长从空间、大气、海洋与环境光学领域内重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面上及青年基金等资助项目的角度进行总结,分析和展望了本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及面临的挑战。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 。

️论文链接:

️小卫星HiSea-II监测沿海和内陆水域水生生态系统

近岸水域,诸如河口、海湾等区域,是连接陆地径流和海洋环境的重要纽带,并且为渔业资源、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以及核电厂冷却等多个领域提供支持。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岸水域生态系统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压力,对生态环境和经济造成巨大威胁。传统的水质监测方法往往依赖于船载采样,虽然数据精准,但受限于高昂成本和有限的空间/时间覆盖,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近岸生态环境的监测需求。因此如何实现大范围、频繁且高效的水质监测,成为科研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厦门大学光学海洋学实验室研发并成功发射了“海思二号”小卫星。该卫星具备20米高空间分辨率和300的高信噪比,能够高效监测近岸及内陆水域的生物地球化学特性。海思二号采用了多光谱传感器,涵盖450 -850 nm的八个波段,尤其适合对空间异质性强、动态变化快的近岸水域进行细致观察。这项研究成果为提升近岸水域监测能力、应对赤潮等生态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论文链接:

️稳定场大气顶层模型,让卫星辐射定标更精准

辐射定标是将遥感观测数据转化为实际物理量的标尺,也是确保不同卫星数据辐射质量一致性的关键。传统的外场辐射定标方法通过卫星过境时同步测量参考目标的地表和大气参数,并采用辐射传输模型计算载荷的表观辐亮度或反射率。然而,这种方法受限于测量环境、气候变化及场地条件等因素,不仅实施周期长且耗费巨大,而且难以满足高频次、高精度遥感数据的定标需求。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马灵玲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稳定场TOA通道式反射率模型的光谱拓展方法。通过引入GF5B/AHSI高光谱数据作为参考光谱,并采用光谱缩放技术,在光谱维度上对现有的TOA反射率模型进行拓展,从而提高了模型对于不同波段和载荷的适用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 。

️论文链接:

️基于多尺度分辨率融合的岛礁浅海水深反演

岛礁浅海区域水深数据的获取是海岸带管理、工程建设及航道安全等的关键前提。水深测量手段随着技术发展在精度和效率上实现了显著提升,传统调查技术手段代价高昂且作业条件限制使得其无法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水深数据。随着对地观测卫星遥感技术的进步,卫星水深反演(Satellite Derived Bathymetry, SDB)提供了一种高效率的大面积浅海水域水深数据快速获取手段。但是目前基于多光谱遥感影像的SDB模型大多依靠单个像素或小尺度空间输入,并未对空间感受野足够重视,并且缺乏对反演模型跨区域部署场景下外推泛化能力的评估。这些阻碍了SDB模型精度和稳健性的进一步增强。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地形地貌探测与应用团队针对大范围空间尺度高效特征融合算法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具有更高反演精度以及更强泛化能力的多尺度分辨率融合水深反演模型(MuSRFM)。该模型通过多尺度层级采样器(MCHR)对多光谱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并结合裁剪对齐融合模块(CAFM)实现跨尺度特征融合,有效提高了水深反演的精度与泛化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论文链接:

️行业资讯

️《光学学报》“‘风云卫星’光学技术与应用”专题出版

风云卫星,尤其是光学载荷分系统为气象服务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全球大气基础观测数据,因此被广泛应用。为了更好地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吸纳并展示星载光学载荷及应用研究成果,引领主动、被动光学技术在风云卫星中发展提升新质生产力,出版。专题共收录12篇高质量论文,内容涵盖被动光学遥感技术进展、光学载荷定标技术、光学遥感数据处理及预报应用、激光雷达载荷技术等。

️报道链接:

️2025中国航天宇航发射“开门红”!长三乙成功发射实践二十五号

1月7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将实践二十五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2025年中国航天宇航发射任务取得“开门红”。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55次发射。

️报道链接:

️我国首次实现星地激光100 Gbps超高速高分辨遥感影像传输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使用自主研制的车载激光通信地面站,与“吉林一号”平台02A02星星载激光终端开展了国内首次星地激光100 Gbps超高速高分辨遥感影像传输试验并取得成功。该项试验是长光卫星继星地10 Gbps、星间100 Gbps激光数传试验成功后的又一项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星间/星地融合构建超高速光网传输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报道链接:

️武汉大学珞珈四号夜光遥感成果支撑联合国援助行动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发布了由 ️武汉大学李熙教授和王绍举教授团队共同完成的《基于夜光遥感的黎巴嫩人道主义局势报告》。该报告通过珞珈四号01星的夜间影像,为黎巴嫩南部的援助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巴以冲突后,黎南地区出现危机,联合国依托该团队的夜光遥感分析,精确评估了当地损失,并为粮食与资金援助提供了科学依据。

️报道链接:

️商业气象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我国气象业务系统,协同风云卫星有效支持气象预报预测

“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目前,“天目一号”星座每日向中国气象局提供约3万条掩星廓线产品,“云遥一号”系列卫星提供约1.5万条掩星廓线产品,有效补充了风云气象卫星在掩星探测方面的时空分辨率,将我国业务全球数值预报系统中每日同化的大气廓线产品数量提高了2.48倍。

️报道链接:

️《光学学报》SAME专题子刊2024年策划了 ,共计出版12篇特邀文章,于2024年9月()和12月()分别刊出。

️链接: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hongxiuz.cn/tech/130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