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瘦,要么死,一根“仙女管”能否帮你一步到胃轻松减肥?

fjmyhfvclm2024-11-12  36

肥胖,几乎是当代青年绕不过去的坎,尤其是女性朋友。在如今略显病态的白幼瘦主流审美下,纤瘦似乎成为很多女性的人生目标之一。理论上,实现这个目标并不难。如何变瘦,大家早已心知肚明。总结起来,一句话:管住嘴迈开腿。

乍一看,方法简单易行,执行却难上加难。一旦开始减肥,意味着你的天性要被按在地上反复摩擦,然而大部分人违背不了本性,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了了之。说实话,减肥哪有躺着玩手机舒服快活。

减肥好难,不想努力。想胡吃海塞不变胖,甚至还想瘦下来,只能走捷径。催吐减肥,成为“有心人”心目中最完美的捷径。

️一根“仙女管”一步到胃,催吐减肥成捷径

催吐减肥,一种流行于小众人群的减肥方式。起初无人知晓,这几年慢慢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中。去年年底,网络上一篇名为“女子减肥催吐将塑料管插入胃里50cm”的报道引起了数十万网友的关注。在相关视频中,该女子将催吐管伸入食道插入50cm至胃中将食物吐出,场面十分震撼。

图源:新浪微博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调查,有大量催吐管以“兔兔管”、“仙女管”之名,在电商平台大肆售卖,甚至某些不良商家还出了“新手套装”,由4根直径11mm-13mm不等的塑料管组成。商家号称使用催吐管,平均一个月能瘦十几斤,使用无异物感,相对手动催吐无副作用。

经报道后,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一个隐匿于黑暗的群体,她们给自己的群体起了个昵称“兔子”。“兔子”的谐音“吐子”,隐喻着每天在暴食后催吐。兔子们有自己专属的圈子,各种微信群、贴吧,甚至有着自己的一套黑话:

ct:催吐

bs:暴食

sd:手动,用手抠喉或牙刷刷舌头引发恶心后呕吐,常见于新手兔子

zr:自然,不需要借助外力呕吐,常见于资深兔子

g:管,使用塑料管,从食道插入胃部进行催吐

......

兔子们的催吐手段一步步“进化”,从手动到自然,从自然到入管。很多兔子最后会使用“仙女管”催吐,一方面慢慢适应后很难起反应,只能一步到胃,另一方面,她们认为使用催吐管可以吐得更干净。

在兔子们的大本营之一:催吐吧(已被封禁),她们把催吐当成手艺活,聚在一起交流经验。刚开始,很多女孩打心眼里认为催吐减肥是完美的减肥方式。

️看似完美的催吐减肥,让身体渐渐垮掉

所谓的催吐减肥,指的是人为造成胃排空,多次诱导干呕后让胃内容物被强力排出,以减少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兔子们因各种原因陷入泥潭,失恋、身材焦虑、完美主义、压力宣泄等。一开始,绝大多数人很快乐,敞开肚子吃,还不会变胖,简直是人间天堂,不久之后,她们也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正在渐渐垮掉。

头发干枯分叉,脱发日趋严重。催吐胃液逆流腐蚀食道和牙齿,一口烂牙,声音沙哑。消化系统紊乱,胃肠道不适。腮腺、唾液腺肿大,脸变大变宽。手动抠喉,永久性手部伤疤(手抠喉咙催吐时,牙齿会不自觉地磕到手)......

催吐减肥会让你变瘦,但也会让你变丑,还会让你百病缠身,电解质紊乱、闭经、神经衰落、心律失常等。

就算使用催吐管减肥,最终结果也不会多好。使用催吐管,本身就有一定的风险。使用者操作不慎,容易伤及食道和胃部,还可能造成胃穿孔。长期反复插管,还会引起消化道损伤,可能引起贲门黏膜撕裂,引发急性出血,危及生命。

长期催吐减肥,最后往往演变为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指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及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可分为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非典型进食障碍和暴食障碍,其中神经性厌食症死亡率高达5%-15%。无论是哪种进食障碍,都会对身心造成难以挽回的危害。

其实,不少女孩知道催吐减肥的危害,但还是前赴后继,甚至深陷泥沼。难道如部分网友所言仅仅是懒?

️习惯性催吐减肥,并非是懒

如果了解过她们,很难脱口而出她们因为懒才催吐减肥。大部分兔子吃完之后,立马就会去厕所吐。多数情况下,一次催吐基不太可能吐干净,两次以上是基础操作。单从这里看,她们绝对不懒,甚至过于“勤劳”。

为什么她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有可能是下面这4个因素造成的。

第一、“可靠性”。暴食后,几乎只有催吐有可能帮助她们不发胖,甚至瘦下来。正常的运动,不可能消耗掉她们暴食所摄入的能量。

第二、成瘾性。过度节制饮食的结果,往往是暴食。一边对食物上瘾,暴食后愧疚不已。一边又对催吐上瘾,用催吐消除暴食的罪恶感。如此反复,恶性循环,最后吃完东西无法抑制地想吐。

第三、不良的商家宣传。很多卖催吐管的商家会淡化催吐减肥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强调其“卓越”的减肥效果。不少女孩入了坑,不能自拔。

第四、白幼瘦的主流审美。目前,白幼瘦还是主流审美。不少无良自媒体大肆宣传“好女不过百”,部分女性被裹挟,尽全力贴近这个标准,采取极端的方式。

催吐减肥,并非是懒。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她们并无益处,可能会让她们越走越远。审美多元化,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hongxiuz.cn/news/12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