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中医药可有效治疗新冠!得了新冠,出现后遗症的概率多大?

fjmyhfvclm2024-11-12  26

患上新冠肺炎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网友@澄澄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我是2月1日被确诊的,母亲与我同一天,老婆比我们晚2天。

被确诊的前3天,我就感到身体不适,头疼、全身肌肉也疼,一度影响到我的睡眠。期间,用电子体温计测量,也并没有发烧的情况,第二天去医院在挂号窗口的指导下挂了呼吸内科。

经腋下温度,我的体温达38℃,遂被转到发热门诊,随后被确诊。

我是轻症,跟病友交流过,我们的症状差不多一样,就是早上到下午基本上没有什么明显不适。但5点一过,️体温就开始上升,肺里跟刀刮火烧似的很难受,头也很疼,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到夜里一两点。

就这样熬了7天,发烧的症状才消失,一直住了17天才出院,3月9日解除集中隔离。

基本所有的患上新冠肺炎的患者,都是被传播感染上的,但有这么一群人“勇士”的传播模式却与众不同。

️一、首个人类新冠挑战性研究:八成患者失去了嗅觉

近日,全球权威医学期刊《自然·医学》上刊登了一项给人体接种新冠病毒的临床试验数据。是的,你没看错,这是第一次自主把新冠病毒接种到青壮年人体的研究。

该研究由华裔Christopher Chiu教授领衔的团体开展,征集了36名平均年龄为22岁(18-29)且身体健康(未曾感染过新冠、也未接种过疫苗)的志愿者,️通过滴鼻剂小剂量为其接种新冠病毒,最终根据PCR检测结果显示,53%的人(n=18)“成功”感染上新冠。

在这18名感染者中,在感染5天后,约88.9%的人出现鼻塞、鼻炎、喉咙痛、感冒(多为轻度至中度)、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等不适。

️其中嗅觉障碍十分明显,当鼻腔内VL达到峰值后,有83%的人出现此症状,️而50%的人完全失去嗅觉

该研究基于伦理问题,不少人还是不太支持,所以样本数还是比较小的,不过基于这项研究,或能为我们目前的防疫工作提供些最新见解,有助于防疫或新冠疫苗的研发,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二、感染新冠后,出现后遗症的概率有多大?

关于新冠肺炎感染,大部分人最担心的就是治愈后是否会出现后遗症。

为了给出更为准确的答案,英国开展了一项涉及超过 2.6 万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调查,并设立了对照组,最终发现:

在感染后 4~8 周,感染组约 9.4% 的人会出现认知障碍、头痛、疲劳、焦虑、抑郁、呼吸异常、胸部以及喉咙疼痛、肌肉酸痛等后遗症症状,对照组是 4.1%;

感染后 12~16 周,感染组发生症状几率为5.0%,对照组为 3.4%。也就是说,️感染新冠后,出现后遗症的几率,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慢慢降低

另外,专家们还发现了长期症状一些人群上的特点,以感染后 12~16 周为例:

1、️女性出现长期症状的概率高于男性,女性为 5.4%,男性为 4.5%;

2、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长期症状的概率为7.4%,高于无基础疾病的人群,为4.5%;

3、️初始症状明显、病毒载量高的感染人群,在出现长期症状的时候,会更明显。

可见,感染新冠后,是有一定几率出现后遗症的。不过,大家也不要过于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冠后遗症是可以改善的。

️三、世卫:中医药可有效治疗新冠

新冠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抗疫的重点,近日,世卫组织宣布:中医药可有效治疗新冠。

专家介绍,截至到今年3月,据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显示的数据,共有859项关于新冠的临床研究,️其中213项与中医药相关

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中,纳入了中国9个省份23家医院的284名患者,给予中药胶囊治疗后发现,相比于未给予中药干预的患者,️服用中药治疗的患者症状恢复的时间更短

还有多项研究表明,️中药可有效缩短病毒清除时间,改善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临床预后,所以世卫组织鼓励成员国考虑吸纳中医药。

另外,现在不断有新的新冠变异毒株出现,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近日,新冠病毒出现的新变种XE,在传染性上相比过去的会更有“优势”。

其实不管是之前的奥密克戎还是新出现的XE病毒变异体,️接种疫苗仍旧十分关键,尤其是第三针加强针

近日,香港大学发表的一项重要研究:面对逃逸能力十分强的BA.2,只接种了2针疫苗的,预防感染的有效率大幅度降低,但

总结:想要预防新冠,除了疫苗接种外,日常也要做好防护,谨记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不聚集,少访友,有症状,早就医。

参考资料:

[1]《自然·医学》:全球首个主动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体试验结果发布!长达一年的研究,36名年轻人让我们对新冠有了新的认知丨临床大发现》.奇点网.2022-04-03

[2]《新冠病毒再现新变种XE,专家最新解读来了》.果壳. 2022-04-05

[3]《世卫组织:中医药能有效治疗新冠,鼓励成员国考虑吸纳中医药》.中国生物技术网 .2022-04-0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hongxiuz.cn/news/1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