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做了结扎手术后,还可以行事吗?还有人不清楚答案

fjmyhfvclm2024-11-12  31

“老公,我又中了……”

燕燕和丈夫结婚6年,有两个可爱的宝宝,但燕燕是典型的易孕体质,好像让丈夫一碰就会怀孕。

在生完第二个宝宝后,燕燕夫妇就不想再生了,但因为避孕失败,燕燕居然意外怀上了。没办法,她只好去医院做流产。

术后,燕燕丈夫特地问医生要怎么避孕才安全,医生建议,如果没有要孩子的打算,可以考虑结扎。

但他们又开始纠结:️是男性结扎好还是女性呢?

️一、结扎该让男人做还是女人?答案不一

针对这一问题,小九专门征集了部分读者的回答:

️@燃烧的欲望:男人千万别结扎,️不能做体力活的,重活都做不起来,我们那里就有个。

️@X33454877:我反正不想养二胎,要是老公肯,最好他结扎,反正我停胎过两次,第一次停胎,第一次,清宫清干净,那医生害的我要清第二次。第二次停胎又清宫,️那恐怖的心理压力,那冰凉的手术床,手术工具,真的非常可怕,痛的要死,还要坚持配合医生。

️@村花不枯萎:我老公倒是愿意为了我结扎,是我自己不愿意!去咨询过,男的结扎,以后要小孩的话,手术麻烦不说,还看医生的经验,还要调理很久!多数还影响夫妻生活,女性安环的话,️想要孩子直接取出来,调理一两个月就可以了,老公工作挺辛苦的,至于我,工作相对轻松,反正女性也经常月经紊乱,激素不平衡,生了孩子老的快,安环影响其实不大!

看完这些观点,小九只想说,大家对结扎还是存在一定的误解!

️二、男性结扎和女性结扎有何区别?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很多年轻夫妻养一个孩子都已经精疲力竭了,即使二胎开放,也不想多生一个孩子,增加家庭负担。于是,很多人想到了结扎。但是,却不知道男性结扎好还是女性结扎好。对于男性还是女性结扎这个问题,大家普遍纠结的点,在于结扎的过程是否复杂,以及结扎后对身体的影响大不大。

所谓结扎,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阻止卵子和精子结合,从根本上达到避孕效果。

对于男性来说,结扎手术️扎的是输精管。在双侧阴囊上方,各切开一个12.5px的刀口。然后找出输精管,在输精管两端分别打一个结,再将中间的输精管剪断。最后止血之后,将阴囊切口缝合。

对于女性来说,结扎手术️扎的是输卵管。由于生理构造特殊,输卵管位于女性腹腔深处,所以手术比较复杂,需要在腹部切开一个刀口,进行半身麻醉或全身麻醉。

因此,️男性结扎手术的安全程度比女性高。男性结扎手术20分钟就能完成,术后不用住院,观察1小时就可回家。女性结扎手术由于要切开腹部,存在腹部感染的风险,而且伤口恢复也比较慢。

所以,不用再纠结男性结扎好还是女性结扎好,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建议男性进行结扎。

️三、关于男性结扎,你最想知道的

不过,有的男性担心,做了结扎手术之后自己会不会体力下降,甚至“不行”了。还有的男性提出:“既然输精管被切断了,那以后啪啪啪是不是不用戴套了?”下面小九为大家解答有关的疑惑!

️1.男人结扎后不能干体力活?

关于“男性结扎后不能干体力活”的谣传,来源于医生建议男性结扎后“注意避免重体力劳动”,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儿。

当输精管阻断后,产生的精子不能及时排出,淤积在附睾内,可能会引起附睾的阻塞症状。因此,为了预防附睾淤积症的发生,在进行男性结扎手术之后,建议多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如果恢复良好,并不会影响男性的正常生活,更不存在“男性结扎后不能干体力活”的说法。

️2.男人结扎后会“不行”?

男性结扎后还有性能力吗?当然有!男性对恩爱生活的要求、兴奋和“举起”的能力,都是雄激素作用的结果,与切不切输精管风马牛不相及。阻断输精管,只是为了阻挡精子,并不影响雄激素的分泌。因此,也不用担心男性结扎后会丧失性能力。

️3.结扎后立马不用戴套了?

男性结扎后精子无法射出,就不能跟卵子结合,所以结扎之后啪也不用戴套了吗?真实情况是“该戴还是要戴”。

正常射精时,精子是先通过输精管到达精囊,再进入射精管。结扎之后,精子确实无法再进入射精管。但是,不要低估了精子的数量。在结扎手术前,精囊中可能就存在精子。如果结扎手术后马上“零距离接触”,就有怀孕的风险。

通常来说,做完结扎手术之后,️还要避孕2个月,“发射”10次以上,最后做个精液检查确定,才能不戴套“运动”。

不过,虽然普遍来说男性结扎要比女性结扎好,具体到每个人的情况,还是要有针对性。最关键的是,夫妻双方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共同应对。

️参考资料:

[1]《男性结扎,你一定想知道的 4 件事(女性勿进)》.丁香医生.2020-06-13

[2]《结扎,男的做好,还是女的做好?扎完后,精子、卵子都去哪里了?》.家庭医生.2019-04-10

[3]《结扎后精子去哪了?对性生活影响有多大?知道一下对男女都好》.深圳卫健委.2018-05-27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hongxiuz.cn/news/11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