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企未能中标第十批集采?媒体解读 报价策略与市场变化

fjmyhfvclm2025-01-24  18

在政协委员们发声的同时,许多网友注意到不少进口原研药越来越难买,引发了“原研药退出公立医院”的担忧。这一轮舆论起源于第十批药品集采。一个月前,第十批药品集采在上海开标,50多个产品降幅超过90%,最高降幅超过96%。包括默沙东、辉瑞、拜耳、百特等在内的20家外企的33款原研药参与了此次集采,但全部未中标。这是国家医保局组织实施药品集采制度以来,唯一一次没有外企中标的集采。在外企未能中标第十批集采的情况下,未来普通人还能在医院买到原研药吗?这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

为什么外企未能中标第十批集采?媒体解读

参与了第十批集采的一位外企内部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解释了原因。该外企共有两款产品涉及集采,最终其中一款注射液有6家企业中标,最低价中标者其500克一袋的注射液中标价仅1.63元。这位内部人士表示,虽然这款注射液和矿泉水都属于液体,但前者需要静脉用药,灭菌要求比口服液体高很多,包装也很重要,成本较高。该企业在集采报价阶段报了原价,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出局了。

企业的报价策略通常包括核算生产成本、管理成本、推广成本和后续持续研发的成本,再综合能接受的最低利润率,由财务部门算出一个底价报送总部批准。第十批集采的特点是取消了50%以上降幅可中选的规则,保留了1.8倍熔断机制,并且最高有效申报价(限价)偏低。此次集采限价的降幅约为70%。如果外企的底价低于限价,业务部门会在集采中直接填写这个底价,但能否最终中标还要看竞争程度。如果底价高于限价,业务部门可以报底价或直接填写原挂网价,结果都是不会中标。

例如,另一款注射液在市面上有19家企业过评,集采前仿制厂家每支10ml/100mg规格的价格在30元左右,集采限价为9.2665元。国内同行的中标价在限价基础上又降了近9成,最终中标的9个厂家中,东北一家药企报出了1.34元的最低中标价,最高中标者的价格也仅有1.92元。这让一些国内仿制巨头也丢标了。

事实上,没有一家外企不愿意中标,只是不愿意以那么低的价格中标。有的外企在预判无法中标后,会将目标定位在标外市场,集采时报原价有利于维持标外市场的价格。标外市场一般是刚需,使用者一般是因病情要求必须用原研药的,或是有经济实力的人群。在医院端,医生需要保证开出七成左右的集采药品,留给集采外药品的用量在三成左右。由于公立医院有用药指标限制、原研药供不应求等原因,不少未中标的原研药出现难买的情况,但一般还是可以从民营医院、零售药店、电商平台等渠道买到。更极端的情况是,在产品未中标集采后,少部分外企会慢慢将产品退出中国市场,待国内库存消耗完毕,任何人都将无法在国内通过正常渠道买到这些原研药。

这位内部人士还担忧,一些经典原研药已经树立了品牌,尤其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病药物。如果病人在集采前就服用原研药,集采后许多人不会轻易换药,而是会想办法从各种渠道继续开原研药。但如果是一个在集采后才开始服药的慢病患者,多数医生会默认为他们开仿制药,患者也许不知道自己还可以选择原研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hongxiuz.cn/hot/1313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