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迅速成为热点话题,引发广泛讨论。然而,舆论焦点逐渐偏离,变成了对集中采购和低价药品的指责,似乎认为集采和低价导致了劣质药品泛滥。这种反思逻辑实际上是在为劣质药品辩护,忽略了当前的实际问题。
此次集采药品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主要有: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与健康,特别是大规模集采药品,引发了公众对药效的普遍焦虑。此外,这次问题是由一线专业医生提出的,这使得舆论震动更大。
这些问题已经暴露在公众面前,没有地方或医院能够掩盖。麻药的效果、血压药是否能降血压、泻药是否有效果,这些都有客观标准可以衡量,患者也能亲身感受到,没有任何话术可以回避。接下来医药领域预计将迎来一场强烈的反腐风暴。
厘清舆论关注点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人心和信心。目前舆论将矛头指向集采制度,而不是具体药品、具体药企和具体问题,形成了一种抽象批判和争论。之前备受赞誉的“灵魂砍价”现在却受到批评,被认为应对“血压不降”负责。这种偏离具体问题的讨论不仅会造成情绪对抗和舆论内耗,还会掩盖真正的问题。
实际上,集采制度和低价本身并没有原罪。集采制度旨在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药价,减轻患者负担,实现普惠效应。药品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价格问题,治病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经济社会问题。对于低收入家庭,治疗成本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自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已组织十批国家集采,累计成功采购435种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让更多人“吃得起药”。
尽管如此,集采制度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需要不断调整。例如,不能剥夺患者的选择权,不能僵化到“特效药不能进医院”。未来优化集采制度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首先,低价不应无限度,要避免“唯价格论”影响药品质量;其次,增加一线医生的话语权,他们最了解药品效果,应让他们的反馈及时反映在药品品质评估中;再次,提升集采制度的前瞻性,防止低价下的低质问题;最后,应给患者留有自由选择的空间,避免出现患者强烈要求某种高价药却开不出的情况。
当前最重要的是先揪出那些伪劣低劣药品,追究责任,并将其列入黑名单。同时,对其他集采药品进行彻底调查,确保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受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