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养牛亏掉百万。我跟你说,前几天刚回了趟老家,总算把家里那四头公牛全给卖了。哎,说实话,这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了点。这两年多来折腾养牛的经历,现在想起来真是五味杂陈。有人说返乡创业能一边赚钱一边照顾家庭,还能沾点土地的烟火气,但实际操作起来,我才发现这里面的坑比田埂还深。别的不提,光高投入、高风险和各种不可控,就已经够让人喝上一壶的。
事情要从两年前说起,那会儿想着搞个庭院经济,也不指望发什么大财,就是觉得得找点事干。一方面可以让哥哥有活做,他平时在村里闲着也是闲着;另一方面嘛,我自己周末也能回来帮忙,顺带还能体验下农村生活,多接触接触土地,不至于被城市钢筋水泥彻底磨灭掉诗意。当时正好看了一部电视剧《白鹿原》,里面那个田园牧歌式的场景,看得我直犯迷糊谁不想过上自给自足的小日子呢?于是就咬牙买了五头小黄牛回来,其中四公一母,小规模试水,图个万事开头难吧。
买牛那天热闹得很,全村都知道我们家开始养殖业啦,好多人还跑来看稀奇,说这肯定是奔着发财路去的。但你猜怎么着?别管当初吹得多响,两年下来,只剩下一句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挂在嘴边。本以为这是件慢工出细活儿的小事业,可没想到,这慢工费钱又费劲啊!先是修圈舍、买草料,再加上防疫治病,每一步都像往一个无底洞里扔票子。最扎心的是,当初指望市场行情不错,我们还有所期待,可偏偏碰上价格一路阴跌,从30块钱每公斤直接掉到20块,你敢信?
更夸张的是,我们这些外行摸进内行领域,那叫一个手忙脚乱。不瞒你说,到现在我连给黄牛打笼嘴这种基本技能都学不会,有次差点被踢翻。这种技术活不是网上随便搜搜视频就能掌握的,它讲究经验积累,更需要长时间实践才能做到熟练。而且动物可不像机器坏了换零件那么简单,它们是一条命啊。有一次母牛拉肚子,把一家人急得团团转,一通电话求助兽医,还拖朋友送来了药材熬汤补胃,就差没请个风水先生看看是不是圈舍风向不对。我妈后来经常念叨一句话:这哪是挣钱,这是花钱请祖宗!
眼看付出了这么多精力,却没有见到明显回报,不只是肉体上的劳累,让我们更加疲惫的是心理上的煎熬。从早晨六七点钟开始喂草铲粪,到晚上围坐讨论该如何改进饲养方式,再到听亲戚冷嘲热讽投机取巧的人注定赔本。整整两年的坚持换来的居然只是一句话:农业就是这样,没有稳定收益。这话听着倒挺哲学,但放在我们的处境中,却是真刀真枪地扎心。
不过,稍微反思一下也不能全怪行情不好,其实问题还是出在自己的判断失误和准备不足上。如果让我总结失败原因,大概有三条比较关键吧。第一,高投入是真的烧钱。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盖棚搭架、配套设备,还有后期不断追加草料费用,都不是普通家庭能够轻松负担起的。而我们当初预算太乐观,以为最多亏一点辛苦钱,却忽略了隐形成本根本压垮骆驼第二根稻草。
其次就是缺乏专业知识,说白了,人蠢怪不得社会复杂嘛!举个例子,当时为了省下雇人的人工成本,我们硬生生逼自己学习所有流程,但很多时候不仅效率低,还弄巧成拙造成更多损失。例如某次因为消毒剂浓度比例计算错误导致幼崽腹泻,一个星期吃啥吐啥,那阵仗真的吓死人。所以网络课程再丰富,也赶不上真正师傅带徒弟来教效果好啊!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环:市场波动简直比赌场还刺激。当初入局之前,查遍相关数据预估盈利模式,可惜完全无法预测疫情期间物流受阻以及餐饮需求减少对畜牧行业冲击之大。同样质量品相,在不同年份售价竟相差10元/公斤以上,而越大体重耗资越贵结果却贱卖出去!只能认栽呗!
所以,如果有年轻朋友问我要不要辞职返乡创业,我一定劝他们慎重考虑清楚自己的能力资源与承受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