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护士月入2万。近年来,一种新型护理方式——“网约护士”悄然兴起。患者通过手机预约即可获得专业护士上门提供的打针、抽血、换尿管、换胃管等护理服务,让行动不便的患者无需再为往返医院而奔波。
早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就在北京、上海等六个省市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试点工作。自2025年1月起,该服务模式推广至全国范围。截至2024年5月,全国已有3000余个医疗机构提供了7类60余项网约护理项目。“网约护士”凭借其便捷性和专业性,受到了部分患者及其家属的青睐,成为解决家庭护理难题的有效途径。
袁爷爷在经历脑出血后留下了偏瘫、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后遗症,需要经常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每次出行都让老伴钟奶奶头疼不已。钟奶奶回忆说,有时早上8点起床收拾,10点还没能进医院,一来一回得大半天。自从使用网约护士服务后,只需提前几天下单,就有专业护士上门进行一对一康复训练,非常方便。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2025年提供的数据,我国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约有4500万人,而持证的养老护理员只有5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长。除了老年群体外,术后康复人群、重症卧床患者、孕产妇等行动不便且需要定期进行医疗护理的人群也是目标用户群体。叶先生的妻子刚生下小孩,为了孩子和妻子不被传染流感,他选择网约护士上门为孩子测量黄疸。护士上门时会带机器,穿着鞋套,按照规范进行护理操作,同时还会与产妇及家属沟通交流,缓解紧张情绪。
记者查看了多家提供网约护士上门服务的APP,发现这些APP涵盖打针、采血、陪诊、伤口换药、压疮褥疮护理、母婴护理等服务,能够满足基本护理需求。
2016年,小韩在北京某公立医院就职时,在一款提供护士上门服务的APP上注册了账号。她成功接下了第一单,但心中充满了忐忑。朋友告诉她,“网约护士”就是去客户指定地点,根据医嘱提供医药护理服务。第一次上门服务时,客户的热情与周到打消了她的担忧。这次经历让她深刻感受到了“被需要”和“被理解”的温暖,她毅然开始了兼职“网约护士”的生活。那段日子里,小韩每天穿梭于城市各个角落,为患者换药、清理创口。下班后,她通常也会再接几单,直至晚上八九点才回到家。她遇到过一个得了罕见病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每周都会下单。小韩逐渐成了孩子的“好朋友”,为他带来了心理上的慰藉。
此前有媒体报道,“网约护士”行业兴起后,有护士四年完成近3000单,每单成交金额200-300元,护士到手约70%,高峰期月收入近2万。在采访过程中,小韩和小周均表示,在大城市,兼职网约护士完全有可能在一个月内接到60单左右,若是全职网约护士,一天能有1500元甚至2000元的收入。
从全国来看,目前各省份均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共计3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7类60余项群众常用急需的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服务项目。但面对巨大的社会需求,部分地区“网约护士”的开展情况仍略显缓慢。存在的痛点包括成本高、参与的护士少、收费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此外,如何避免医疗纠纷、保障护士和患者人身安全也备受关注。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认为,“网约护士”作为医疗服务领域的新兴模式,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他建议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法律规范,明确医患双方权责,完善护士执业的相关行业标准、风险规避制度、医疗事故权责的法律依据等。优化服务流程、收费标准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平台医疗服务价格应在工商管理、卫生管理等部门监督下制定,并将网约护理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畴,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服务普及率。此外,可以建立“网约护士”平台与医院相结合的一体化服务合作机制,平台负责人员管理和服务联系,医院负责培训和突发情况处理。林先平还强调,“网约护士”平台要开通“监管窗口”,与卫生管理部门相关平台对接,通过监管数据定期对各平台进行审核督导,进行服务质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