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田子坊被韩国人“盘活”了吗 外国游客能否带来新活力

fjmyhfvclm2025-01-13  15

几天前的一个夜晚,田子坊寒气逼人。一位栗色长发的年轻女子在同伴指挥下,在弄堂间露出灿烂的笑容。旁边裹着羽绒服的阿姨忍不住嘀咕:“哦哟,韩国小姑娘,真的不怕冷。”询问之下,阿姨解释说这种打扮只有韩国小姑娘会这样穿,最近这样的游客多了起来。社交媒体上也流传着上海一些沉寂的景点被韩国游客盘活的说法。

走进弄堂深处,游客比想象中多。除了不少韩国人外,还有泰国家庭、日本青年和欧美游客。不同的语言在巷弄间交汇,给冬夜带来一丝暖意。这里与之前的印象有所不同。田子坊入口处介绍了它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陈逸飞带着“艺术仓库”的概念入驻老弄堂,尔冬强在此创办了汉源书店。“田子坊”这个名字由黄永玉取自《史记》中的画家“田子方”。

二十多年前,互联网还处于Web1.0时代,田子坊以先锋之姿吸引了年轻人。从瑞金路转进泰康路,一间小酒吧楼下藏着音像店,能淘到不错的电影和唱片。一路往前走,可以看到乐天陶社、摄影展和陈逸飞的工作室。这片区域曾举办过诗歌会、歌剧沙龙、爵士乐和钢琴演奏等各类活动,甚至在“新中式”流行之前就搞过唐装表演。

尽管这些时髦活动与居民们炒菜的油烟味和晾晒的衣服格格不入,但这种烟火气却成了艺术家们的素材。那些未拆除的厂房机械零件和门楣大梁,也成为创意场所的独特装饰。田子坊因此声名远播,吸引艺术家、设计师和年轻游客纷至沓来。居民通过租赁、转让和置换等方式改善了生活条件。田子坊成名的原因在于民居与街道工厂的焕新,而非历史风貌保存或石库门建筑保护。焕新的原因很简单——位置佳、交通方便、成本低廉。

商业氛围随之兴起,从小便利店到小餐厅,从法国律师开的装饰店到美式复古家具店,调性一致的商业增添了田子坊的吸引力。一些品牌如上海本土设计师吉承的第一个品牌Lavie,也是从这里起步的。

2010年,田子坊成为AAA级旅游景区。随着名声增大,游客增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12年10月,尔冬强艺术中心以“24小时诗歌马拉松”告别田子坊。尔冬强认为,这种情况在全球各地的艺术区都很常见,比如纽约SOHO街区,最开始是艺术家进驻,后来逐渐变成了热闹的商业区。

租金上涨是关键因素。当时年租已升至上百万,面积却不到之前的一半。再去田子坊时,昔日的艺术家工作室、创意机构和设计师店铺已逐渐离开,取而代之的是露天餐厅、东南亚风格酒吧和各种纪念品商铺。这似乎并未影响一段时间内的人气,但几年后田子坊再次面临困境,有报道称其“1/4店铺关闭”“客流惨淡”。餐饮店老板焦虑,窄小的门面一个月房租8万,有时一天只能卖60元。

当思绪回到现实,巷弄里的文创冰箱贴、护手霜和奶茶店代替了昔日的烤串、炸鸡和臭豆腐,与全国各地的文创景区并无二致。外国游客能否让田子坊再度焕发活力是个疑问。上海旅游的魅力在于城市记忆、文化交流和艺术展演,这本是田子坊崛起的原因。但如今千篇一律的“纪念品”让人感到失望,游客可能会失去兴趣。

一些外国游客眼中的田子坊魅力依然来自二十多年前积攒的口碑。然而,普通文创产品和展演不一定能吸引他们在中国消费。近年来泰国创意设计也在发展,不仅有国内消费者定期前往淘宝,也有创意人才直接将店开过去。

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有人实地打卡后感到落差,认为田子坊与期待不同,只是一个值得晒社交媒体的地方。田子坊面对的问题与其他许多“水乡小镇”“文创街区”相似,原本各有特色,却在商业浪潮冲击下变得雷同。

城市魅力来源于活力与包容,最初的田子坊自发破土而生。呵护好这种生命力,它能持续提供丰富的内容产品,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一来再来。走出田子坊,挂着陈逸飞签名的工作室旧址作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保留下来了,大门紧闭;尔冬强退守青浦郊区,栖息于自己的“精神原乡”,坚信江南自然人文滋养着华为的年轻人;原先门口的乐天陶社,在景德镇推出的乐天市集,已成为当地吸引年轻人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hongxiuz.cn/hot/1060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