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的同学们经常把牛摆出各种造型,没事就去“搬牛”,这已经成为一项学校传统。最近,四川农业大学因“随机刷新两头‘牛’”引发了热议。
川农大的大学生们经常将学校的几头雕塑牛搬来搬去,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这些雕塑牛是2006年四川农业大学百年校庆时,著名雕塑家陈萧汀设计的校园景观,共有5头“拓荒牛”,最初摆放在雅安校区。由于这些雕塑没有固定,过了没多久,就有同学悄悄将牛搬动,创意摆放出不同造型。为了鼓励学生们增加创新精神,“川农牛”还被复制了5头放到成都校区。
“搬牛”从一开始只是几个学生的“冲动之举”,但近20年来延续下来,成为学校的传统特色。这种自由、开朗的校园文化风气离不开学校的包容和鼓励。从管理角度来看,景观设施一般有固定的摆放位置,不能随意变动。然而,川农大的“搬牛”行动恰恰说明了营造鼓励创新环境需要打破边界,给学生更多选择空间。
大学时期是人最宝贵的青春时光,活泼好动、点子多、有想法正是大学生的特点。如何发掘这种活力,为大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和开展集体活动的舞台,考验着大学治理的智慧。类似“搬牛”的校园创意活动在国外许多大学也已成为传统。例如,加州理工学院的“逃学日”已有100多年历史,维克森林大学的学生用扔卷纸庆祝体育赛事胜利,里德学院每年会为氮庆祝等。这些活动构成了高校各自的标志性传统,也成为校友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
近年来,一些国内高校也在通过各种方式丰富校园生活。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也提升了他们对高校文化的认同感。川农大学生的“搬牛”传统是学生与高校的一次美好互动。学校乐意为学生的创意创造条件,每次“搬牛”都见证了学生创意的实现,这种小小的成就感为校园增添了动人的风景。高校对学生自由的包容和对创意的鼓励,无疑会形成一种开朗的校园风气,影响每一位学生。
早在2017年,川农大就曾因“大学生搬牛”上过微博热搜。如今,人们对这种有意思的校园传统依然充满期待。为想象力留出空间,为未来多些留白,或许就能创造更多高校的“独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