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破圈效应是如何缔造的

fjmyhfvclm2025-01-09  1

邢桑

“常常一票难求”“次次剧场爆满”“找黄牛加价买票”,这些看似是在说“演唱会”的现象,在近几年却扎堆似地出现在了舞剧的放票现场,甚至部分舞剧出现了连演多天还要加演返场的火爆现象。中国当代舞剧界逐渐在传统文化底蕴和现实题材根基的加持下,打造和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浓烈中国文化特色和强大市场号召力的“出圈”作品,诸如《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红楼梦》等,都以或极具特色的舞蹈片段或一票难求的舞剧市场盛况成为了圈内、圈外人热议的文化现象。

在舞剧能够出圈并引燃文化市场的背后,其创作路径和破圈的文化密码也逐渐为人所关注,究其根本,这一系列舞剧“崛起”可以大致归因为几个幕后“推手”的共同作用。

️文化符号助力破圈舞剧的时尚元素

细数近几年的剧场舞台艺术创作,舞剧艺术可谓是迎来了自身发展的一个春天。从《永不消逝的电波》打响了舞剧出圈的第一枪,后来《只此青绿》的持续发力,《五星出东方》和《咏春》的接续而上,无论是舞剧本身的讨论热度还是线下巡演的场次、驻场演出的规模形成,中国舞剧都在一部一部舞剧的持续精进中实现了艺术性和市场性的双赢。这一成果的实现自然离不开时代和政策的托举,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出圈的舞剧背后,实则有着其能够出圈的共性和在创作的底层逻辑上的相似性。

“汉服”“簪花”“马面裙”,近年来,“新国风”已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又一时尚元素。所谓“新国风”指的就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社会呈现出的一种传统文化的创新方式。这种创新方式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更是一种具有现代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理念。除却服装、配饰等领域,在文化生产,尤其是舞剧生产的过程中,舞剧也产生了自己的“新国风”,以传统和现代兼具的时尚属性呈现出一种整体的流行趋势,并借此点燃了传统文化复兴的文化基因。

舞剧《咏春》以双线叙事,将叶问的民族情怀与电影人的追梦历程交织在一起,在视觉构建上借鉴蒙太奇的方式,将武与舞融合在一起。舞剧《只此青绿》在“穿越对话”这一大热的新形式下,呈现出《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的匠人精神。还有同样以“文物”为引,掀起“穿越潮”的舞剧《五星出东方》。这一系列广受好评的出圈舞剧都是在把握了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结合了时下的时尚元素,使舞剧收获了年轻人这一主流的文化消费群体,同时也在舞剧中镌刻了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

这种文化符号的形成,也有赖于编导在创作中,以敏锐的文化热点的选择搭建起了一座古今文化交相辉应的桥梁。在出圈舞剧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少作品实则都是“旧题新作”的一次再生产,利用本就具有一定文化影响力的作品进行“翻拍”,不仅没有落于窠臼,且能够又一次引起文化探讨的热度。比如民族舞剧《红楼梦》只选取了典型性和极富视觉美感的画面进行连缀,并以当代美学的建构策略在对女性群像的设置中联通古今,在视觉美感营造的意象表达中,引起观众对于《红楼梦》本身的想象和探讨,以东方美学的集体记忆阐述出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身体意蕴赋予舞剧破圈的“一见钟情”

作为以身体承载文化想象的肢体艺术,舞蹈能够打动人、吸引人、引起广泛的文化探讨,其核心仍旧在于身体语言的创意加持了舞剧的文化魅力,使得观众能够在身体的直观感受中,实现对舞剧艺术的审美想象,让舞剧能够为所有观众所共赏。如果说画面营造还能够以“时尚感”进行链接,那么在舞剧语言上的探索,才是编导真正需要内化于传统文化、外化于肢体语言之后展开思考的。

实现破圈的舞剧在舞蹈身体语言的使用上,大都显示出以古典舞语汇作为基调、同时又不被传统文化所束缚的创作路径。在相对自由的语汇融合中,编导以更具亲和力和流行性的艺术创作,创生了能够为观众所接受的舞蹈语汇。选用古典舞的语言作为基调,是众多选题出自古代题材的舞剧最为直接的动作动机,比如《只此青绿》中的慢步、袖舞等,但显而易见的是,舞剧又不仅是采用“拿来”的形式,而是在古典舞语言的基础上,根据舞剧的意境塑造进行了改动和革新。《只此青绿》中的袖舞就已然不再是“水袖”的形态,而只是采用了“袖”的意象,配合舞剧的需要,在甩袖、掩面、垂手等动作的生发中建立起了“青山绿水”的冷峻与呼应之感。此外“云手”的动作元素也为舞蹈打造山峦连绵的动势带来了连贯的韵律美,以及“拧身”模拟出的山的叠翠和起伏,都是在古典舞语汇上配合舞剧的需要呈现出的写意性。

在以古典舞语言为基底的动作中,融合现代的动作语言以创新舞蹈形态,也是出圈舞剧在动作生成上普遍采用的创作模式。比如舞剧《杜甫》最为出圈的舞段“丽人行”,就以汉唐古典舞的亮翅式、同手同脚一边顺的动作重心转换配合节奏转变的缓急相和,在速率变化下,舞者也逐渐放大自身的动作语言,以大开大合之势显露出盛世大唐的文化自信。而这恰与当下的文化形态不谋而合,一时间,观众从这一传统舞姿生发出的舞蹈语言中体悟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样的舞蹈还有舞剧《五星出东方》中以“龟兹乐”生发出的“灯舞”和“锦绣舞”等,采用古典舞尤其是汉唐和敦煌的舞姿与西域民间舞的对话,用丰盛的传统肢体语言的魅力勾连起汉代跨民族相互交往的文化内核,更加契合了今天中华文明能够具有海纳百川之态和多民族共融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更不用说舞剧《咏春》以武术破壁,在武术这一传统身体语言和现实生活的语态中打破了艺术的边界和文化的壁垒,让观众在看舞剧的同时更能够看到生活,进一步以简化繁地为普通观众的舞剧观赏创造了可阅读性。

️传播机制绘制破圈舞剧的流量密码

快速发展的自媒体成为了舞剧这类视听艺术最好的播放平台,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后,舞蹈凭借其唯美的动作画面和可独立欣赏的舞段,加之与网络热曲的配合,迅速俘获了一众短视频平台的观众。单就舞剧《只此青绿》中对“青绿腰”的模仿就形成了网络的热点话题,一时间男女老少都加入了“青绿腰”的挑战之中。从中可见,对于身体形态的模仿通过短视频平台的作用和产生的互动机制,已然从剧场的“内模仿”衍生至日常娱乐中的亲身体验,这无疑为舞剧的出圈奠定了广泛的观众层,并为舞剧的传播打造了天然的投放平台。相比于传统媒体的定向传播、非圈内人除非在特定场域否则难以接触的传播状况来说,自媒体平台基于大数据的算法,能够精准地捕捉到舞剧潜在的观众群体。同时,通过媒体平台以及观众自发的视频分享,更能够拓宽本来的观众层,培养起新的舞剧观众,进而成为支撑舞剧破圈的重要来源。而不同视频平台对标的不同用户群体,更为舞剧的定向投放提供了条件,比如B站的人群定位上,相对集中于Z世代的文化群体,因而在B站上更加适合舞剧解析和小众舞剧的破圈,而抖音等则更加适合短平快的舞段,以迅速抓人眼球的方式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在诸多传播机制和传播条件的影响下,舞剧逐渐成为了文化消费市场中有力的一支。据不完全统计,舞剧《只此青绿》的巡演场次已然突破520余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也在上海美琪大戏院实现了驻场演出。围绕此类演出模式,上海演出市场也对应推出了文旅融合的诸多产品,上海也因此成为了全国观众的舞剧消费选择之地。

传播机制已然为舞剧的破圈缔造了文化环境,媒介介入也推动舞剧本身的创作再上了一个台阶。在围绕破圈舞剧进行推介的过程中,媒介的融入为舞剧贴近观众、持续扩圈增加了影响力。随着舞剧受众市场的递增,舞剧已不仅是单纯的“出圈”或“破圈”,更从舞台艺术推向了更大的表演空间。从电影版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和《只此青绿》,到沉浸式实景演出《赳赳大秦》,舞剧在依赖媒介造就自身文化环境的同时,也将自己推向了广阔的表演空间,以突破时空局限的表达方式,为舞剧自身的再次推广打造了一个全民互动的场域。

学者王一川在论及当代中国艺术新美质时曾提到:“流溯之美质不应当只在于流向未来的新生之美,也不应当只在于溯洄过去的乡愁之美,而应当是流向未来的新生之美质同溯洄往昔的乡愁之美质之间激荡化生出的中国艺术美新元素。”这些破圈的舞剧,恰恰回应了这种中国艺术美新元素。破圈舞剧以中国传统作为溯洄,《只此青绿》溯洄的是中国书画和技艺之传统,《永不消逝的电波》溯洄的是中国红色革命精神之传统,《五星出东方》溯洄的是中国民族交往和文物记忆之传统,《李白》《杜甫》等以人物为线索的舞剧溯洄的则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之传统……正是在传统的塑造和面向当下的新生中,舞剧以自身具备的强大的文化符号,在身体语言的古今相交中凝练出身体美感的吸引力,借着时代和网络发展的东风,成就了舞剧艺术自身的破圈效应,也对中国舞剧在面对传统时如何缔造传统新标识给出了回应。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古典舞教研室主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hongxiuz.cn/ent/692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