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冷枪英雄邹习祥:靠206发子弹击毙203人,晚年坚决不吃一口罐头

fjmyhfvclm2025-01-24  20

去年,张艺谋将导演电影《最冷的枪》(后改名为《狙击手》)的消息一出,便引起观众注意。这不仅是因为张艺谋的名气,还是因为该电影是抗美援朝战争题材,而电影主角也有真实原型,那便是在上甘岭战役中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张桃芳。

张桃芳在32天里,凭借436发子弹,击毙了214名敌人。他创下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以冷枪方式杀敌的最高记录,被誉为“上甘岭狙神”。

张桃芳

然而,其实在上甘岭战场上,还有一位枪手,实力不逊于张桃芳,甚至他的命中率,比张桃芳高了一倍。他就是邹习祥。

邹习祥的枪有多出神?他击毙了203人,却仅用了206发子弹,几乎能称得上是百发百中。

邹习祥

邹习祥如此出众的狙击技术与他的成长经历分不开。1922年,他出生在贵州遵义务川县的一个山村里。由于土地贫瘠,当地农民时常以打猎为生,邹习祥从小便跟着父亲进山。7岁时,邹习祥正式地端起了火药枪。

他无数次亲眼看过父亲端枪、瞄准、射击,那些动作他早已烂熟于心。他看到从面前蹿过的野兔,他把枪举起,朝着移动的目标按下扳机,跳动的身影落入草丛——他打中了。

此后,无论是野兔、野猪,还是更小的野鸡、飞鸟,都是他枪下的猎物。山里树林茂密,杂草丛生,他如同猎豹一般,在追捕猎物时飞速敏捷地穿越其中。一位好枪手,不仅命中率很高,而且要能蛰伏,等待猎物。

日复一日,邹习祥的枪术越发出神入化。当时邹习祥或许想的是,自己凭借这一枪术,在山里也能好好生活。然而,命运的转变很快就来了。

1949年,国民党不甘败退,在西南各地疯狂抓青年男子入伍,填充溃散的军队,邹习祥也被抓进了国民党军队。在军队中,他亲眼看到国民党的腐败和残暴,心里并不愿为这样的党卖命。但他没煎熬多久——几个月后,他所在的部队起义了。

就这样,邹习祥从一个国民党士兵,成为了解放军中的一员。毛主席作出抗美援朝指令后,邹习祥又被编入了志愿军十五军中,跟随部队到了朝鲜作战。

在朝鲜战场上,邹习祥身姿矫健,一手枪法出奇制胜,表现突出,被提拔为班长,不久后,又担任为机枪排排长。

朝鲜战场十分残酷,在五次大规模战役后,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僵持在三八线附近,展开了拉锯战。而双方对峙的主要地点是五圣山。五圣山海拔一千米,山势犬牙交错,是朝鲜南北交通的要塞。而五圣山以北,却是广袤的平原。

美军的现代装备器械和空军如果是在山地中作战,优势会被极大削弱,而这样的配置在平原中作战却十分凶猛。如果失去了五圣山,对志愿军极为不利,很有可能过去两年的所有努力都将功亏一篑。五圣山,不能丢!

1952年4月,15军军长秦基伟接到了防御五圣山的任务,15军把守在山区一带,与美军展开焦灼的拉锯战。

联合国军拥有最现代的武器军备,弹药补给充足,火力迅猛,志愿军打得十分艰难。为了有效歼敌,并且给敌人造成心理压力,志愿军提出开展“冷枪运动”。

冷枪运动是分散作战,以山间地势的坑道为依托,发动偷袭和狙击,虽然这种作战强度低,但却能在神出鬼没之间进行高密度作战。

当时,联合国军十分嚣张,他们认为在如此巨大的武器装备差异下,志愿军根本不敢轻易发动攻击,于是毫不避讳地从营地里走出来,在外面逗留嬉戏,有时候甚至朝着志愿军的方向撒尿挑衅,出言不逊。

邹习祥迅速判断身边地形,找到掩体,架好枪,瞄准不远处懒散的敌人。锁定,射击!子弹从枪膛中冲出,飞速驶向敌营,邹习祥看到,那个被爆头的美军倒地了。他收起枪,迅速转换阵地,开始下一个目标。

邹习祥弹无虚发,防不胜防的子弹不知从何处射来,这给美国士兵造成了不小恐慌,再也不敢猖狂地在营地外面逗留。而志愿军部队里却是一片欢腾,邹习祥也被组织派到各部队去传授射击技巧和经验。

坚守上甘岭的那半年里,邹习祥和其他战友以冷枪的方式共击杀3558名敌人。

异国作战,最忌讳拉长线,而且随着志愿军掌握了越来越多作战主动权后,美军根本等不下去了。10月初,联合国军司令范弗里特给上司远东美军司令写信道:

“为了扭转局势,我们必须首先采取小规模的进攻行动,使敌人陷于被动的防守地位。目前我们都是为应付敌人的进攻而采取防守行动,致使我们遭到了1951年10月和11月以来所有战斗中人员惨重的伤亡。”

这月,上甘岭战役打响。这场战役有多激烈,有多残酷艰难?

联合国军调集6万兵力,300多门大炮,3000多架飞机,向上甘岭发动猛攻。这一不足3.7平方公里的高地,在43天的战役中,承受了190万发联合国军射来的炮弹,5000余枚炸弹,整个山头被整整削低了2米。

防守上甘岭的战士们,在密集的火药炸弹的攻势下,整个人如同坐在大风浪中心的海船上,强烈的冲击波让人都站不稳,战士们被磕到石头上、地上,还有人直接被强大的冲击波震死。

这场战役里,联合国军发起900多次冲锋,一一被志愿军击退,双方经历了59次拉锯的阵地争夺,最终由志愿军牢牢守住阵地。

在美军疯狂扫射时,邹习祥带着机枪排奋力拦截涌上来的敌人。美军无数次在火力的依仗下冲上高地,又被志愿军拼死击退。阵地已成焦土,邹习祥所在部队在强攻下渐渐有些力不从心,而且此时弹药已用尽,战士们身上都负有大大小小的伤。他们被逼退到一个坑道中,打算暂时保存实力。

他们没有任何食物,更糟糕的是,坑道里没有水源。岩壁因为潮湿冒着点水汽,实在渴得受不了了,战士们便去舔舔岩壁,或者喝尿。但几天下来,战士连尿都排不出来了。

战士们在坑道中待了6天,有气无力地躺在地上,身体已经到了极限。再这样下去,他们没有死在杀敌战场上,却会悄无声息地饿死、渴死在这暗无天日的坑道中。最终他们决定,由邹习祥穿过敌军的封锁圈,去向指挥部争取支援。

当晚,邹习祥撑着虚弱的身体出了坑道口,没走两步,他就看到了敌军。他赶紧将身上带的罐头盒子扔向另一边,将那两个敌军吸引了过去,然后飞快逃开。但处在敌军包围圈中,没走多远就能见到巡逻的美军。

紧急之下,他抱头从山坡上滚下来,山坡下发生过战斗,有不少尸体。他迅速躺下,拉了两三具尸体压在自己身边,试图瞒过美军。然而,美军知道刚刚有一个志愿军滚了下来,因此直接拿刀在尸体堆中乱刺。刺刀刺进了他的手臂,他却不敢吭一声,咬牙忍痛等美军离开。

美军走后一个多小时,他才敢爬起来。好不容易步履漂浮地到了营部,才报完自己的部队编号和阵地情况,人就晕了过去。等人醒来时,收到的是队友们全部牺牲的消息。他呆愣在原地,控制不住地大哭起来。

部队阵亡后,他申请加入前线部队,誓死守住上甘岭,为国家,为军队,为死去的战友们。

战争结束后,邹习祥还受到了金日成的接见,并获得了朝鲜颁发的二等功军功证。他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冷枪英雄”、“一等功臣”的光荣称号。

邹习祥身上有很多伤疤,他的耳朵被子弹打缺了一块,手臂那里有一道当年藏在尸体堆中,被美军刺伤的一道伤疤,肚子上、腿上也到处有烧伤、擦伤和爆破的伤痕,身上没有多少完好的皮肤。到了夏天,受伤地方的皮肤常常掉皮,灼痛难耐,他得靠擦松油以缓解伤痛。

战争结束后,邹习祥拒绝了组织留在城市的安排,回到了家乡,像一个普通农民一般生活。家乡由于山高气候冷,过去没有人种水稻,由于去过东北,邹习祥便跟大队提议在村里种东北的稻米。后来,他又提倡种甘蔗来产蔗糖和烤酒,蔗渣可以用来养猪。在他的建议下,家乡的百姓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到了80、90年代,百姓的生活水平更是往上提了一截。当时中国流行罐头食品,但邹习祥却从来不碰一口。他总想起在坑道里的那6天,倘若他们有这样的罐头,战友们兴许就不会牺牲了。

因为你们,才有现在,致敬所有志愿军战士!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hongxiuz.cn/ent/1315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