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 “75后”姜昆重披战袍,讽刺型相声新作将亮相江苏春晚

fjmyhfvclm2025-01-10  2

️“五人组”新作品亮相江苏春晚

姜昆等半年打磨《“精准推送”》

▩撰文/梁平 摄影/范素丽 宏伟

由北京飞往南京的CA1847航班落地禄口机场,正是中午时分,室外阳光灿烂,风也不小。75岁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走出机舱前,就利索地戴好了帽子、围巾、口罩,扣紧外套,有高血压病的他最怕风寒,出门格外小心。

他照例自己推着行李箱出站,一如既往不让同行的人帮忙。

已临近春节,他还在奔波。元月8日来到南京,领衔“五人组”相声新作品《“精准推送”》,参加江苏台春晚的录制。

成名于20世纪80年代,担任过两届中国曲协主席的姜昆,在相声圈不太平,喊打闹腾之声不绝于耳时,反其道而行之,领着一帮年轻人深入生活,召开座谈会,集思广益,创作针砭时弊的新段子。

相声“五人组”排练。右一为作者聆听。

已是“75后”的他,还在为相声出好作品用心动情,从某种意义上讲,说不上是奔着名声、流量去的,更多的是要捍卫和保全相声的体面和尊严。

《“精准推送”》是一段群口活儿,姜昆、戴志诚、高晓攀、刘钊、贾旭明合作表演。他们当中最年轻的高晓攀与年长的姜昆相差35岁,是相声团体嘻哈包袱铺班主,刘钊与其“同铺”。嘻哈包袱铺立门户于2008年,是全国相声界不可或缺的“笑营”。

姜昆等“五人组”集结了老中青三代人,他们重新扛起“讽刺型相声”的创作重担,以经典群口作品《五官争功》为坐标,阔步向前,以期让相声回归讽刺功能的本质。

当天下午,“五人组”在下榻的酒店排练,姜昆的房间成了临时舞台。3000多字的本子,每位演员自己说的别人说的都得死记硬背下来,演出时起承转合才能接得住不会穿帮。

背台词,对今天的姜昆来讲真不容易,毕竟不是说《如此照相》《虎口遐想》《特大新闻》的年代了,那时可以一目十行,一个晚上可以啃下一个段子,现在上了岁数,不服老还真不行。然而,他身上始终存在的舍我其谁精神,还是促使他在腊八节前拿下了所有台词。

排练中,谁的抑扬顿挫、叠字垛句有毛病,姜昆的耳朵就是尺,立马纠正,每个人的状态都被他给支棱起来。

应该说,在曲艺界,姜昆无疑是一个具有时代符号的生命个体。

️《“精准推送”》创作了半年

“五人组”创演的《“精准推送”》,是一个聚焦大数据背景的相声作品。

大数据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积累的产物,无处不在的信息感知和采集终端为我们采集了海量的数据,围绕个人以及组织的行为构建起了一个与物质世界相平行的数字世界。

现实社会中,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披着大数据马甲的网络陷阱也比比皆是,很多人稍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

姜昆一直关注着这个社会现象。去年7月,他就给高晓攀、刘钊提出了创作一段大数据与时代相结合的相声,并且请了北京、天津、沈阳等地的曲艺作者召开了5次交流会,确定创作方向。

姜昆对词中

高晓攀、刘钊随后开始行动,他们研究了网络上五花八门的“大数据杀熟”,各种“小额贷”“微粒贷”等套路,分析了许多爆雷的案例,甚至对一些受害人进行采访,获取大量真实素材,再归类、提炼形成段子里的包袱。

10年前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与冯巩、尤宪超、张小斐一起表演小品《小棉袄》的高晓攀,早在2012年就获央视相声大赛职业组一等奖,其作品《救,不救》次年被开心麻花团队改编成小品《扶,不扶》。2017年央视春晚,他又表演了《姥说》。还有作品《相逢是缘》2024年获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文学奖。

高晓攀说:“创作开始,姜昆老师就特别强调作品的‘人物顺、逻辑顺,故事得有深度’。志诚老师一直帮着梳理本子的发展脉络,带着我们排练。涉及这个题材创作,我们发现年轻人和老年人是重灾区,很容易被‘套路’。年轻人被套后,不敢和家里人说;老年人受骗后,羞于在儿女面前启齿,结果酿出许多悲剧。”

《“精准推送”》以过年吃饺子展开,姜昆打电话给老伴说想吃饺子,“大数据采集”就知道得一清二楚,给他推送各种馅儿的饺子,再一步一步地引诱他“消费”,等兔子撞墙。

一开始,姜昆还是有防范意识的,防着别人蒙他的钱,评论区不盲目跟帖,点赞也特谨慎。但经不住“大数据采集”的忽悠,最终还是防不胜防地给“套现”了。

相声“五人组”

《“精准推送”》中有很多金句,包袱层出不穷,在嘻哈包袱铺等小剧场试水,观众反响强烈。比如戴志诚说姜昆“你骗他感情行,骗他钱不行”;“大数据采集”角色喋喋不休,被姜昆认为“碎嘴唠叨”,却被补刀“碎片化采集”;还有刘钊饰演的“大数据推送”角色、高晓攀饰演的“大数据消费”角色,轮番轰炸……直至把姜昆绕进去才算完。

这个反映现实题材的相声作品,让观众在捧腹大笑后产生了深入思考。

️作品要与时代同呼吸

姜昆携手晚辈切入互联网题材的作品《“精准推送”》,感觉到跟老百姓生活结合紧密。

对于互联网,这些年他从未停止过关注,围绕他的攻击、嘲讽从未消停。事实上,在全国瞩目的相声舞台,他是继侯宝林、马季之后首屈一指的相声演员,40岁出头就名满天下。

姜昆卸任中国曲协主席后,有更多的时间涉足创作和演出。他认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真正有“作品感”的相声屈指可数。所谓“作品感”,就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等。

戴志诚对词中

“但凡‘作品感’强,能留下来的作品,当中都有生活中的影子。现在面对一些年轻人的作品,我就问他:‘你这包袱是从哪儿来的?’对方说不上来。这就不行了。”他说。

早年,姜昆和马季老师到桃源采风,姜昆写的是《迎春花开》,作品中三推婚期的故事确有其人,他在段子里唱的所有山歌,都是从当地学的,老太太唱摇篮曲,好听的他都抄下来,合适的就用到相声当中。

再比如说,他和赵炎俩人表演的《红色园丁》,是两人到平谷深入生活后创作的。姜昆在那儿住了一段时间,段子里很多话都是老百姓的方言。他还和李文华老师深入生活来到104无轨车组,开会、演出、座谈,才出了很多一说就响的包袱。

姜昆坦言,那时候我们几乎每一个段子都能找到生活的依据,有事实、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包括马季老师所写的作品《北京之最》《吹牛》《宇宙牌香烟》等,都有生活的积累、事实的根据。

相声“五人组”排练中

“作品要与时代同呼吸,才站得住、立得稳、听得进、笑得开!”姜昆认为,《“精准推送”》的出现,反映了高晓攀、刘钊为代表的这一代相声创作者的回归。过去的相声怎么留下来的?不就是因为贴近生活,反映现实,提炼主题吗!他们这一代相声演员在爬坡,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瓶颈,但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就能成功。

️不忘为老百姓分忧解困

随着年龄的变化,属于姜昆的巅峰时代已然远去。尽管如此,他仍不甘心对年龄俯首称臣,还想为相声发展挥洒余热。

这一点,无论是搭档戴志诚,还是合作者高晓攀、刘钊,都感同身受。

他们记忆犹新的是,姜昆在“讽刺型相声”的创作中作了很多探索,比如在《霸王别姬》中,他塑造了一个南方口音、官僚主义十足的基层干部;他的《红色园丁》批判了“读书无用论”,凭借睿智和敏感,捕捉到了社会热点;当爱情题材还是创作禁区的时候,《迎春花开》讲的正是“搞对象的事儿”;《诗歌与爱情》里,他唱了很多“禁歌"。

高晓攀谈创作

戴志诚与姜昆合作至今,诞生了数十段相声,其中包括涉及网络的作品《妙趣网生》。他们一直想超越自己,国人关心足球,他们拿出了《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反映时代变迁,他们说了《我有点晕》;社会关注养生,他们大谈《专家指导》;央视春晚有约,他们带着《新虎口遐想》再现辉煌……

正是从这些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精准推送”》应运而生,直击生活的痛点难点。

再说刘钊,2009年加入嘻哈包袱铺,参加过央视元旦晚会、北京卫视元宵晚会、上海东方卫视《笑声传奇》等节目,作品有《公司公司》《租房租房》《从前从前》等,是一位创作型相声演员。

高晓攀、刘钊认为,演员还得是拿“活儿”说话。姜老师这个年纪了,还身先士卒做表率,他们怎么能不努力。通常姜老师这个岁数的人基本上都在家抱抱孙子,不掺和外面的事儿了。而他还不知疲倦地带领后辈攀登高峰,跻身春晚,希望出好作品。

姜昆深有感触地说:“《‘精准推送’》这个作品走上江苏台春晚与观众见面,从某种程度上看,是‘讽刺型相声’现状的一道分水岭,衡量作品成功与否,与有没有替老百姓分忧解困有直接关系。只要作品触及老百姓的需求,就能产生共鸣。”

姜昆坦言,时代变化太快了,方便面没想到它会让外卖四面围剿,银行卡卡没想过让支付宝给取代,家庭固话没想过让手机给打没了,手机什么时候被别的东西打败,我们还不知道,但它肯定会有被取而代之的那一天。

相声“五人组”与作者夫妇

当互联网如山呼海啸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时,相声演员的整体素质、知识,还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吗?“我一直讲,我们卡在什么地方了?卡在我们深入生活不足,知识的输入、储备不足。相声发展到今天,观众往往比咱们明白的还要多,只是人家没写相声而已。”姜昆说。

经历了相声广播时代、电视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姜昆,思维异常清晰,在时代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他还在努力往前走,希望新作品匹配自己的功名。在他的人生中,没有懈怠的选项,舞台即赛道,是他愿意全力倾注的、不愿妥协与止步的事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hongxiuz.cn/ent/1018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