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知有的回答:
关注土壤碳库
地球上的碳元素分布于海洋、地质化石、土壤、植被、大气等各库中。其中,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陆地表层系统中最大的碳库,约是大气碳库的2倍、陆地植被碳库的2~3倍。
武汉植物园副研究员、生态学课题组成员张克荣介绍,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作用产生的co2排放是土壤碳与大气co2交换的主要形式。土壤既可以通过土壤呼吸充当大气co2的「源」,也可以通过有机碳的净积累成为co2的「汇」,「源」或「汇」状态取决于碳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比例。
土壤与大气之间每年的碳交换量达到60~80pg(1pg=1×1015克),是每年石油和煤等燃料燃烧释放的7~10倍。张克荣说:「土壤碳库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存和碳释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co2对地球热量平衡有重要作用。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如人口过快增长、土地利用变化、化石燃料燃烧等,导致大气中的co2浓度明显升高。
co2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对全球气候、生态系统以及其他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比如温度和降水的改变,从而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把目光转移到土壤有机碳的研究上。
存在争议的**
其中,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与气候因子的关係,尤其对温度、降水的敏感性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张克荣指出,这些问题对于认识和**气候变化(如温度和降水的改变)的影响、理解气候因子与生态系统之间反馈机制十分关键。
️土壤对气候还有土壤对地貌的影响
的回答:
先说土壤影响气候。
土壤的结构(分层)和组成(沙土、壤土和粘土比例)会影响局地的水分迴圈从而影响气候。举例来说如果土壤含沙大,土壤空隙大,降水容易下渗,土壤表面可用于蒸发降雨的水分就比较少,该地区气候易乾燥。相反若壤土和粘土较多,土壤持水力就较强,该地区气候就会比较溼润。
土壤化学状况也会通过影响当地植被从而影响气候,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的排放。
土壤影响气候最显着的例子就是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影响地貌应该是时间尺度很大的过程,通过长期的土壤与生物,气候,水文共同作用逐渐改变地貌。
夭夭旭的回答:
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气候对土壤有影响。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土壤的机构,组成发生变化。比如,常年风大的地区,地表的岩石,土壤都会受其影响,风化现象会比较严重,其地区地表的土壤成分沙粒会比较多。
风化也是地表地貌发生了变化。在气候、土壤、生物、水文、地貌中,我觉得气候对其他几项其主要的作用。地球上能有生物生存,主要原因就是有个适合生命体产生的气候环境,当然这一切也是相互关联的。
一个环节被破坏,整个链条就断裂,说到这让我想到恐龙的灭绝,无论是行星相撞造成的,还是什么其他因素引起,都是生存环境发生了鉅变而导致的。
热心网友的回答:
就是因为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是一个有机整体`只要一个部分
出现的问题就会影响其他部分,土壤位于地球的表面,它与大气圈,水圈及生物圈有着密切的联络,所以,当土壤受到破坏是不仅对气候有影响,而且对生物\水文等都有影响^^
️土壤总有机碳
热心网友的回答: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是连线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纽带。全球大约有1so ogt的碳是以有机质的形态存在于土壤中(eswarran等,1993),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汪业动等,1999。金锋,2001),是陆地植被碳库(500^-6000t)的2-3倍,是全球大气碳库(750gt)的2倍多,ipcc估计土壤凋落物对大气c oz年通量的贡献是燃烧化石燃料贡献量的10倍(ipcc, 1990)。
由于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巨大库容,其较小幅度的变化就可能影响到碳向大气的排放,以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同时也影响到陆地植被的养分**,进而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组成、结构和功能产生深刻影响。据统计,农业利用使土壤损失的有机碳在410亿一500亿t之间(cole等,1996)。一般地讲,利用方式转变后自然土壤有机碳含量在40^-50年内将降低20%^-50%(davidson等,1993; hass等,1957)。
低水平的农业生产,肥料使用不足,去除、lei烧植物残留物,以及缺少水土保持措施,是历史上土壤有机碳降低的主要原因(杨学明。2000)。为了减少人为碳排放、增加土壤碳贮存延长土壤碳的固定时间等问题,就必须了解土坡有机碳库的库容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壤有机碳库的分布及其转化日益成为全球陆地碳迴圈研究的热点〔王豔芬等,1998)。
由于缺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和土壤砾石含量资料,对不同土壤或植被型别的面积估计不够準确,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精确度。研究土壤碳库的空间分布特徵,对于準确估算土壤碳库储量,正确评价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碳迴圈、全球碳迴圈以及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有机质(som)是农田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许多特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有机质的存在有关。同时,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誌之一,在土壤的发生、分类和农业土壤肥力等方面的研究中,土壤有机质的组成、性质和有机碳、氮的转化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1]。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在有机质的数量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是一个有机质积累和矿化分解的平衡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和转化速率等。20世纪70~80年代,人们从有机质的分解转化方面, 对有机质分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土壤活性有机质( asom )的概念。
土壤活性有机质是指土壤中有效性较高、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利用、对植物养分**有最直接作用的那部分有机质,主要包括微生物生物量( mb)、轻组有机质( l fom )、易矿化的碳和氮、容易浸提的碳氮及碳水化合物[2]。土壤活性有机质可以表徵土壤物质迴圈的特徵, 可以作为土壤潜在生产力和土壤管理措施变化引起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早期指标[3]。许多研究者发现土壤活性有机质对土壤碳的变化较非活性有机质敏感得多,与土壤性质的关係比总有机质密切。
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的範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汙染物和病菌损害) 以及促进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能力, 可反映各种利用和管理条件下土壤恢复与退化的能力[4]。土壤活性有机质在指示土壤质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时比总有机质更灵敏,能够更準确、更实际的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综合评价各种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本文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概念、组分以及与土壤质量的关係作了初步的阐述,以期进一步了解土壤活性有机质,并真正认识到其生态学意义,加强对活性有机质的研究。
广义的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一切生物残体和其转化、降解的有机化合物,即纤维素、半纤维素、糖类、粗蛋白等以及各种各样的降解产物等非特殊性化合物和腐殖质类物质;狭义的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有机质经生物化学作用而生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聚合物,即腐殖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由土壤形成过程和农业措施所决定。每一个地带和地区,有着一定的生物气候特点,因此具有一定的生物迴圈水平和特徵。
而农业措施则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起着调节和干预的作用。土壤有机质本身含有植物所需要的各种大量元素(如氮、磷、钾、钙、镁、硫等)和微量元素(如铜、锌、铁、锰等)。但因测定方法及时空变异等因素的影响,有机质中的元素组成及含量的差异很大。
斯蒂文森(1991)的实验结果表明:富里酸中含碳量为40~45%,含氧量为44~50%,含氢量为4~6%,氮的含量<1~3%,硫的含量最低大约为0~2%;而胡敏酸中含有较高的碳量为50~60%,含氧量相对较少为30~35%
我这也是複製的
找全难度很大
别指望别人给你找了,去看几篇综述吧!这方面研究很多的
1彙总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看综述
2对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问题不明确
3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方式,对动植物的影响进行分析 -- 存在形态可以看土壤学书,有简介,南京农大有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植物的多,
4对其转化规律分析--检视长期定位田的研究吧
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没听说过
6国家地方标準-- 土壤总有机碳 《中国土壤**》这类书上有,常为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结果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有什么影响?
易书科技的回答:
人类影响气候,气候也影响人类。短时间的气候变化,特别极端的异常气候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暴等,往往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足以给人类社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比如,1943~2023年孟加拉地区的暴雨灾害,引起了20世纪最大的饑荒,饿死人口达300万~400万。
1968~2023年非洲乾旱是非洲人民的一次大灾难,使得查德、尼日、衣索比亚的牲口损失70%~90%,仅在衣索比亚的沃洛省就饿死20万人。当然,这种打击往往是短暂的、区域性的,虽然不至于影响生态系统,但是对人类造成的灾害却十分大。
长期的气候变化,即使变化比较缓慢,也会使生态系统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使生产布局和生产方式完全改变,从而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
例如,在公元前3000~前2023年的温暖时期,竹类在黄河流域直到东部沿海都有广泛分布;安阳殷墟发现,水牛和野猪等热带**带动物;甲骨文记载打猎时获得一象,表明殷墟的化石象是土产的。河南原称豫州,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标誌。商、周时代,梅子是北方人民重要的日常食品。
《诗经》说:「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可见当时梅子是和盐一样重要的食品,是做菜不可缺少的作料。
《诗经》说:「终南何月,有条有梅。」终南山在西安之南,宋代以来就无梅了。
陕西、山西等地人民只好用醋代替梅。
秦汉时期气候也比较温暖,《史记》记载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是:「桔之在江陵,桑之在齐鲁,竹之在渭川,漆之在陈夏。」可知当时**带植物的地界比现在更加偏北。
由于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必然会影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布局。例如,在先秦到西汉以前,我国丝织业布局是北丝南麻,丝织业绝大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和冀中平原,当时最大的丝纺业中心在河北定县,其他较小的中心也都在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则主要生产麻织物;西汉时期,蜀中仅以产麻布着名。虽然在东汉到魏晋以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下降剧烈,南方各地社会生活则相对安定,丝织业有所发展,可是北丝南麻的布局一直维持到隋唐时代。
从气候变迁情况看,至隋唐时代,虽然气候也有变化,但是平均气温仍暖于现代,可见,丝绸之路出现在北方是有原因的。
北丝南麻布局的改变发生在宋代。由于气候变冷,气温已低于现代,北方不利于桑蚕生产生殖,再加上唐末五代时北方战乱,南方经济发展,南方丝织业规模逐渐超过北方。北宋时镇江,三台已形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南宋时,南京、常州、镇江、苏州都拥有巨大的丝织业生产能力。丝织业重心南移,正好相当于我国气候由温暖到寒冷的时期,这个历史经验是值得研究的。
气候变迁对农业耕作也有影响,孟子、荀子都说,他们那个时候,齐、鲁(河北、山东一带)农业种植可以一年两熟。在这些地方直到建国初期,还只习惯于两年三熟。唐朝的生长季也比现在长,《蛮书》(约成书于862年)说,曲靖以南,滇池以西,一年收穫两季作物,9月收稻,4月小麦或大麦。
而现代由于生长季缩短,不得不种豌豆和蚕豆,以代替小麦和大麦。
这种历史经验仍有现实意义。例如,如果气候变暖,就可以考虑双季稻向高纬度、向高海拔扩充套件;若气候变冷,就得採取措施,缩短水稻的生长时间。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可能会降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吸收水分的能力。而这很可能对地下水 雨水径流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等等产生毁灭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影响 1.将使世界主要粮食带向极地扩充套件,使较为寒冷的高纬度地区专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属相应增加。2.使中纬度地区地表的蒸发加大,地下...
1 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 2 气温的日较差和光照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3 水分条件制约着农作物的生长,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 4 光热 水分的组合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中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的光 热 水 空气等能量和...
看看这个电影.里面有你想知道的答案.家园 导演扬恩 亚瑟花了15年时间筹备,走访50个国家拍摄,由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 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 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的工业城镇。如诗如画的美景唤醒世人,乐观地珍视我们仍然保有的50 雨林,而非只着眼那失去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