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物理学的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费希纳的费希纳定律

fjmyhfvclm2025-02-02  6

热心网友的回答:


古斯塔夫·费希纳(1801—1887)本是德国莱比锡大学一位年轻有为的物理学家,但由于身患疾病,长期卧床思考,研究兴趣便转向了宗教和灵学。他用一种富于诗意和神祕的眼光考察世界,认为凡物有组织即有生命,有生命即有灵魂。至此,费希纳就由一位自然科学家转变成一位地道的哲学上的唯心主义泛灵论者。

他认为心与物是同一不可分的,不过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观。他感到要使他所宣扬的泛灵论哲学观点有科学的根据,必须求得心与物关係的法则,要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对它们作精确的数学测量。人们感觉虽有量的差异,又怎么能像物理学那样对它进行精确的测量呢?

此时韦伯已完成了对韦伯定律的表述。这使费希纳想到可以用测量刺激量的变化来确定感觉量的大小。同时他也发现了刺激量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量则按算术级数增加。

于是他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推导,把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係,概括为s=klgr,其中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因为这个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所以亦称韦伯—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在2023年出版了他着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对心物关係作了详细的说明。

他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应用三种测量方法,即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通常把这些方法称为心理物理法,而把关于刺激量的变化和感觉量的变化之间的关係的研究称为心理物理学。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虽然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例如他的出发点是为他的唯心主义泛灵论作论证,他没有考虑到刺激与感觉之间的关係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的实际情况,以及其公式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等等。但费希纳的历史功绩也是不可抹煞的。他所使用的心理物理法经过加工,沿用至今。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通讯科学和资讯科学的发展,人们又在费希纳的经典心理物理法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心理物理方法——讯号检测论。而费希纳的更重要的贡献则是他第一次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来,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而且费希纳的工作是实验心理学的直接前驱,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建立实验心理学起了奠基的作用。

正如美国心理学史家舒尔茨指出:「冯特能够设想出建立实验心理学的计划,这主要归功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费希纳为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关係找到了一种数学的说明。他关于测量感觉以及把感觉与刺激变数联络起来的出色而独立的见解,对认识韦伯早期工作的含义与结果,以及应用这些含义和结果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乃是不可或缺的。」

️费希纳的费希纳定律

热心网友的回答:


费希纳定律又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係的定律。是以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创始人g.t.

费希纳与e.h. 韦伯名字命名的用于揭示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数量关係的定律。

这些定律最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韦伯发现同一刺激差别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差别感觉。这一比例是个常数,用公式表示:δi(差别阈限)/i(标準刺激强度)=k(常数/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

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或韦伯-费希纳定律。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费希纳定律是一个表达简单的定律,其公式为s=klgr,其中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简单来说,这个定律说明了人的一切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含痛、痒、触、温度)、味觉、嗅觉、电击觉等等,都遵从感觉不是与对应物理量的强度成正比,而是与对应物理量的的强度的常用对数成正比的。这个定律是19世纪德国心里物理学家费希纳在他的表兄和老师韦伯的定律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又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也正是因为这个定律,心理物理学才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建立起来。

青年费希纳在莱比锡接受了系统的医学、物理学和化学训练,这些训练使他相信自然界是有序的,可以像研究自然一样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但「定量的科学如何能教会我们在人的精神同宇宙的关係中研究人的精神?那些曾在自然科学中成功地应用过的精密方法如何能转而有助于对内在世界的研究?我们如何能在直接而又可以报告出来的观察之下看到灵魂?

」这些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困扰着费希纳,他竭力想找到一种确定身心活动关係的方法。2023年10月22日早晨,费希纳躺在床上,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种数量关係,当感觉强度按算术级数增长的时候,刺激似乎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如果一只铃在响,再增加一只,对我们造成的印象比10只响铃增加一只要强烈得多;假如4—5支蜡烛正在发光,再点亮一只能造成微乎其微的差别,而如果原来只点着2支蜡烛,那它所造成的影响就相当大。

刺激的作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同已经存在的感觉量有关。费希纳感到他可能会在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中发现一个简单的数学关係。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的亮度实验、举重实验和视觉、触觉距离实验,以验证他关于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关係的假说。

实验开始后不久,他偶然发现了20多年前韦伯的工作。韦伯已经证明,刺激强度和对两个刺激强弱加以分辨的能力两者间有某种关係,这种关係受一定法则的支配:「最小可觉差」是标準刺激的不变分数。

费希纳用公式面δi/i=k概括韦伯的发现,并把它命名为韦伯定律。他注意到韦伯定律同他自己的假设的关係。他把握住了它,充分加以利用,并做了大量实验来印证它。

但是费希纳的假说与韦伯的研究之间仍有很大差别,韦伯关心的是「最小可觉差」,而费希纳在意的是获得一种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係的说明。

费希纳从韦伯比例中看到了度量阈上感觉的可能性。在韦伯定律δi/i=k中,δi代表差别阈限,也叫最小可觉差。由此出发,费希纳认为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可以看作感觉上的一个最小变化,并假设每个最小可觉差的主观量都是相等的。

例如,举重的韦伯比例为0.03,那么任何重量,无论是一支牙籤还是一包水泥,只要增减原来重量的0.03倍,其重量差别的主观量都是相等的。

费希纳提出了一个计算阈上感觉量的方法那就是从绝对阈限往上数最小可觉差。如果某一刺激和绝对阈限相距10个最小可觉差,这个刺激强度所引起的感觉量就是10个单位。设以r表示最小感觉的变化,则把上式以微分的形式写出来为因为假定阈上感觉量等于许多最小感觉量的总和,所以把上式积分可以得到阈上感觉是 s = k log r

这里,s 是感觉量,r 是刺激量,k 是常数。

这就是费希纳的对数定律,简称费希纳定律。它说明心理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式,即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的强度以算术级数增加。费希纳定律曾经受到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的等距量表的支援。

把这个等距量表的资料在半对数座标上作图,可以得到一条直线形的心理测量函式。

一 专业侧重点不同 工程物理学是文理院校设立的物理系专业,最为常见,主要偏重于物理的基础理论教育。应用物理学是工科院校设立的物理系专业,偏重于物理的应用教育。二 培养人才不同 应用物理学培养在物理学 邮电通讯 航空航天 能源开发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 光电子技术 医疗保健 自动控制等相关高校技术领域从事...

第一轮高考总複习 光学 原子物理学 原子物理学课后作业1.关于月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月食总是出现在农曆的十五左右,这时若月球处于地球的伪本影区内则出现月全食b.在农曆的月初和月末我们看到 学海乐苑04 05年高考第二轮複习物理学科综合练习 海乐苑04 05年高考第二轮複习物理学科综合练习 一 本试...

基础物理述评教程 潘根编着.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 加我,我给你详细推荐几本书,必须先加我.绝对给你满意的答案.一本书很难满足要求.如果你什么都不懂最好从初中学起.电学的入门可以去找本初二的物理书,电学进阶可以找高中的物理必修五!力学的入门可以找初三的物理教材,力学进阶可以找高中物理必修 一 二...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hongxiuz.cn/baike/1461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