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出地球周长的人是谁,第一个计算出地球周长的人是谁

fjmyhfvclm2025-02-02  9

5蜡笔没了小新的回答:


七上的数学书有:埃拉托色尼,古希腊人,非常的博学多才.

️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是谁

热心网友的回答:


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人——埃拉托色尼(古埃及)

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5一前193)生于希腊在非洲北部的殖民地昔勒尼(在今利比亚)。他在昔勒尼和雅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位博学的哲学家、诗人、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不过他的成就则主要表现在地理学和天文学方面。

埃拉托色尼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除了他在测地学和地理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第一个创用了西文「地理学」这个词彙,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这是该词彙的第一次出现和使用,后来广泛应用开来,成为西方各国通用学术词彙。

️谁是第一个测量地球周长的人

热心网友的回答:


2000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埃拉托色尼博学多才,他不仅通晓天文,而且熟知地理;又是诗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曾担任过亚历山大博物馆的馆长。

埃拉托色尼的计算方法很简单,完全是几何学的推导。学过圆和角的基本知识的人,看懂他的算式不成问题。他首先假定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是不同的。

他通过观测得知,6月21日那天正午,太阳正好位于他居住的亚历山大城天空离天顶(头顶正上方)7.5度处;而此时在亚历山大城以南800千米的塞安城,太阳却正好位于天顶。这表明,在塞安城到亚历山大城 800千米的距离上地面弯曲了7.

5度。用800千米乘以360度,再除以7.5度,就得到了地球的周长38400千米;从周长推汇出的地球半径,只比现在的资料差200千米左右,相对于地球约6400千米的半径,如此小的误差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第一个测算地球周长的人是谁?

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的回答:


公元前3世纪,有位古希腊数学家叫埃拉託斯芬。他才智高超,多才多艺,在天文、地理、机械、历史和哲学等领域里,也都有很精湛的造诣,甚至还是一位不错的诗人和出色的运动员。

人们公认埃拉託斯芬是一个罕见的奇才,称讚他在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但又认为,他在任何一个领域里都不是最杰出的,总是排在第二位,于是送他一个外号「贝塔」。意思是第二号。

能得到「贝塔」的外号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古代最伟大的天才阿基米德,与埃拉託斯芬就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他们两人是亲密的朋友,经常通讯交流研究成果,切磋解题方法。大家知道,阿基米德曾解决了「砂粒问题」,算出填满宇宙空间至少需要多少粒砂,使人们瞠目结舌。

大概是受阿基米德的影响吧,埃拉託斯芬也回答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难题:地球有多大?

怎样确定地球的大小呢?埃拉託斯芬想出一个巧妙的主意:测算地球的周长。

埃拉託斯芬生活在亚历山大城里,在这座城市正南方的785公里处,另有一座城市叫塞尼。塞尼城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每年夏至那天的中午12点,阳光都能直接照射城中一口枯井的底部。也就是说,每逢夏至那天的正午,太阳就正好悬挂在塞尼城的天顶。

亚历山大城与塞尼城几乎处于同一子午线上。同一时刻,亚历山大城却没有这样的景象。太阳稍稍偏离天顶的位置。

一个夏至日的正午,埃拉託斯芬在城里竖起一根小木棍,动手测量天顶方向与太阳光线之间的夹角,测出这个夹角是7.2°,等于360°的1/50。

由于太阳离地球非常遥远,可以近似地把阳光看作是彼此平行的光线。于是,根据有关平行线的定理,埃拉託斯芬得出了〈1等于〈2的结论。

在几何学里,〈2这样的角叫做圆心角。根据圆心角定理,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因为〈2=〈1,它的度数也是360°的1/50,所以,图中表示亚历山大城和赛尼城距离的那段圆弧的长度,应该等于圆周长度的1/50。

也就是说,亚历山大城与塞尼城的实际距离,正好等于地球周长的1/50。

于是,根据亚历山大城与塞尼城的实际距离,乘以50,就算出了地球的周长。埃拉託斯芬的计算结果是:地球的周长为39250公里。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测量。

联想到埃拉託斯芬去世2023年后,仍然有人为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而喋喋不休时,埃拉託斯芬高超的计算能力和惊人的胆识益发受到人们的称颂。

热心网友的回答:


2000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约公元前275—前194年)。

埃拉托色尼博学多才,他不仅通晓天文,而且熟知地理;又是诗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曾担任过亚历山大博物馆的馆长。

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为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但是,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

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所造成。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和形成的夹角。

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係,已知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测出地球的圆周长。埃拉托色尼测出夹角约为7度,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是实际地球周长(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还计算出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为1.

47亿公里,和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尝试说和智慧。

埃拉托色尼是首先使用「地理学」名称的人,从此代替传统的「地方誌」,写成了三卷专着。书中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海陆分布。埃拉托色尼还用经纬网绘製地图,最早把物理学的原理与数学方法相结合,创立了数理地理学

️第一个算出地球周长的人是谁?

易书科技的回答:


多年前,有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约公元前275—前194年)。

埃拉托色尼博学多才,他不仅通晓天文,而且熟知地理;又是诗人、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曾担任过亚历山大博物馆的馆长。

细心的埃拉托色尼发现: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但是,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

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所造成。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

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係,已知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测出地球的圆周长。埃拉托色尼测出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圆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他还计算出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为1.

47亿公里,和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学说和智慧。

埃拉托色尼是首先使用「地理学」名称的人,从此代替传统的「地方誌」,写成了三卷专着。书中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海陆分布。埃拉托色尼还用经纬网绘製地图,最早把物理学的原理与数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还应法国毖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蹟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人们讚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

️最先测算出地球周长的人是谁?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回答:


据史料记载,最先测算出地球大小的人是古希腊的埃拉託斯梯涅斯。

公元前240年6月21日中午,在位于北迴归线上的古埃及城市谐涅,太阳处在正顶上,井栏圈照不出影子,用铅垂线试验,则太阳光线与铅垂线重合,但在同一时刻离谐涅城以北约800余公里的亚历山大里亚城,太阳光线却同铅垂线成7度12分的角,因而有影子照出来。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埃拉託斯梯涅斯反覆地思考着这一问题。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方形的。

埃拉託斯梯涅斯想,如果地球真是方形的,那么上面那种现象又怎样来解释呢?一定是因地球弯曲而产生的。他发现这7度12分恰好是一个圆周的五十分之一。

事实上,这7度12分就是谐涅同亚历山大里亚之间的纬度之差。经过反覆的推敲,发觉只要把两地之间距离乘以50,就可推算出地球的大小。

埃拉託斯梯涅斯终于求得了资料,即地球周长为46240公里。我们知道,现在所测得的球赤道周长为40076.5938公里。

按此计算,埃拉託斯梯涅斯的资料比现在的资料约大15%,不过仅凭当时的条件,得出这个资料也是很难得的。

相传几千年前,江湖河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兇恶的甲壳虫。不仅偷吃稻穀,还会用螯伤人,故称之为 夹人虫 后来,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夹人虫的侵扰,严重妨碍着工程。巴解想出一法,在城边掘条围沟,围沟里灌进沸水。夹人虫过来,就此纷纷跌入沟里烫死。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引人的鲜美香味。巴...

美国宇航员尼尔 阿姆斯特朗。中国 美女嫦娥。美国 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 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是奥尔德林。奥尔德林是阿波罗11号 apollo11 登月飞船上的宇航员,他在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19分钟之后成为第二个踏上月球的登月英雄。奥尔德林的本名是埃德温 尤金 奥尔德林 edwin eug...

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 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 ...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hongxiuz.cn/baike/1461495.html